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沃土之上,和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敢为人先的发展魄力,深耕蔬菜产业四十余载,从最初的零星种植逐步成长为享誉全国的 “中国蔬菜之乡”。如今,科技赋能让种植更智能,标准引领让品质更过硬,跨域合作让 “和县味道” 走向更远,和县蔬菜产业正以全新姿态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组图文供稿
中共和县县委宣传部
科技赋能
让蔬菜种植驶入 “智能快车道”
“像这个80米乘10米的大棚,靠工人打药,得花一个半小时,用掉四五桶药水。”和县绿缘温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缘公司”)工作人员谷第明指着大棚内的高压雾喷设备说,“现在靠这套高压雾喷设备,这一个大棚喷药只需要四五分钟,药水也能省下一半的量。”
简单来说,高压雾喷全自动植保设备能够自动将水或农药等液体转化为细小的雾滴,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上。除了更快、更省,高压雾喷还解决了“喷不透”的问题。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金龙说:“像蔬菜叶片背面这类死角区域,传统人工喷药是喷不到的。但高压雾喷通过弥漫式喷洒,能实现全方位、无死角覆盖,药液附着更均匀。”目前,高压雾喷植保技术已在和县20余家蔬菜园区推广运用,示范应用面积达到2000多亩。下一步,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将在普通农户当中进行推广应用,让这项新技术更好地服务当地农户。
科技重塑农业的力量,在和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作为 “中国蔬菜之乡”,和县从未停下技术创新的脚步——在传承高温煮田、秋延辣椒栽培等传统农技的基础上,持续引入新理念、新设备,推动蔬菜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据了解,和县在安徽省内首批采用新棚体+智能化操作。与传统大棚对比,新棚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通风至棚顶,下通风至棚底,可快速排出棚内高温空气,有利于越夏蔬菜生产和大型机械作业。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和县“拳头产品”——红椒。得益于新棚体更优越的通风效果,和县红椒得以提前育苗、提前上市,供应周期拉长了3个月,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
依托新棚体,气象小喇叭、电动卷帘、高压雾喷植保等智能化设备也投入使用。“新棚体上安装了电动卷帘,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卷膜工作,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在手机上远程操作,比如夜里下雨,打开手机就可以进行放风、收风的操作。”谷第明说。气象小喇叭让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强度等数据,为蔬菜种植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标准筑基
打造 “和县蔬菜” 金字招牌
1984年秋, 在和县财政8700元专项周转资金的扶持下,城南乡“五大能人”率先发展设施蔬菜。蔬菜上市期比传统露地栽培提前一个半月,种植效益达到常规农作物的5—6倍。此后,和县提出了“家有五亩田, 一亩做菜园”的号召,掀起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高潮。
经过40余年的发展,2024年,和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3.2万亩,品种涵盖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八大类几十个品种,各类优质蔬菜瓜果产量近118万吨,总产值34亿元,销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享有“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等美誉。
2010年起,和县蔬菜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先进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效,和县正在推进蔬菜的标准化、品牌化,进一步提升和县蔬菜的品质,让农民在增收的同时,擦亮“和县蔬菜”这一金字招牌。
标准化体现在田间地头的育苗和种植、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全链条环节。和县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蔬菜生产记录档案,真正做到有据可查、源头可溯。目前,已有7家蔬菜基地安装了质量追溯和视频监控系统,12家农资经营店安装了农药监管和视频监控系统。同时,和县设立省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和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均设立了农残检测站,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也设立了监测点,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全县每年累计抽检蔬菜样本3000多份,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未出现一起蔬菜质量安全事故。
标准化规范了蔬菜产品的核心品质与供应稳定性,为构建蔬菜产品品牌提供了硬支撑。截至目前,和县共注册了“皖江”“和州绿”等蔬菜商标36个,100多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县黄金瓜、和县辣椒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去年,和县蔬菜产业协会作为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和县蔬菜”集体商标。“如果注册成功,只有符合标准、品质过关的蔬菜产品才能贴上这一商标。未来,这一商标就是品质的象征、消费者放心购买的凭证,更是和县蔬菜走向全国的底气。”张金龙说。
跨地合作
让 “和县味道” 香飘大江南北
在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矗立着348座日光温室、10座育苗温室和1座智能温室,构成了西藏最大的连片设施蔬菜基地。这一片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2000亩的“菜篮子工程”,让当地百姓首次尝到了本地量产的翡翠西瓜、拇指黄瓜等。这些高原瓜果的 “基因密码”,正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和县。
2019年,现任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裴含龙作为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山南市。看到已经建设完成却空置的蔬菜基地,裴含龙决心要发挥和县所长,将和县蔬菜种在高原之上。
在裴含龙的牵线之下,和县相关单位和一批大型蔬菜企业来到山南开展实地调研。“全年光照超3000小时、病虫害近乎为零”的天然优势让调研人员欣喜。“田间地头、菜市场、当地居民家等相关的场所我们跑了个遍,除了自然条件,我们还分析了市场和用工问题。”张金龙回忆说。最终,和县蔬菜龙头企业之一的绿缘公司同当地雅砻投资有限公司商定共同发展山南蔬菜产业计划:共建占地1000亩的蔬菜基地,包含7万平方米连栋温室、8万平方米冬暖式日光温室、15万平方米双坡面保温温室等,配备工厂化育苗流水线车间、农作物秸秆处理及有机肥发酵设备车间、仓储物流等全套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4亿元。
3年选育品种、2年搭建空运航线……2023年产季测产,同一番茄品种、同等成熟度,山南基地的亩产量高于和县棚区,糖度也显著提高。
绿缘公司负责人管大鹏把第一筐高原番茄带回和县给乡亲品尝。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常聪用“此生难忘,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小番茄”来形容其口感。如今,绿缘公司所产的西藏小番茄已经销往重庆、上海等地。在绿缘公司的带动下,马鞍山相继有近10家蔬菜企业前往西藏投资。
六年的时间里,和县与琼结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每年互派人员交流学习。以蔬菜结缘,和县给琼结带去的不仅是投资,更是选种、育苗、种植等一系列技术,和县蔬菜已经稳稳扎根在青藏高原。
从长三角到青藏高原,和县蔬菜的 “版图” 还在不断拓展。和县蔬菜集团与大湾区相关供应链公司合作,已供应“和县辣椒”“和县番茄”“和县甜瓜”等优质农产品超过2000吨。更值得一提的是,和县蔬菜集团与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在石杨镇幸福村选定了1500亩,历阳镇选定了1300亩,分别从事露天种植和设施种植,计划10月份全部建设完工并开始生产。
今年是张金龙在和县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的第16个年头。在这个“老蔬菜人”看来,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和县蔬菜”遍全国或许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