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清晨6时的石臼湖,薄雾像一层轻柔的纱笼罩着湖面。湖畔近4000亩蟹塘在晨光中舒展,水面泛着涟漪——那是水底中华绒螯蟹爬动的痕迹,偶尔还能瞥见青色的蟹壳闪过。
古柏街道蟹农朱晓斌踩着胶鞋走进塘口,裤脚沾着露水,手里没有传统的捞网和测水仪,而是熟练地点开AI大闸蟹养殖系统。
屏幕上,蓝色的含氧量曲线平稳跳动,30亩试点塘的实时数据清晰呈现:“水温32.1摄氏度,含氧量16.6毫克/升……”
朱晓斌在系统语义模型窗口输入:“水温32.1摄氏度,较前日升高,应该如何处理?”AI系统很快回答:“减少投喂量,维持水位在1.0—1.2米,延长增氧时间。”
“你看,这系统直接结合我们塘口的现况给出建议!”朱晓斌指着屏幕说,“换以前,这时候我得提前半小时看天气预报,再蹲在塘边舀水看颜色。水色深了怕缺氧,浅了怕缺饵,全靠经验猜。去年雷雨夜,我大半夜裹着雨衣往塘口跑,增氧机还是开晚了,一塘蟹苗损失了不少,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说着,朱晓斌点开小程序里的“自动控制”按钮,“现在有了AI,系统会根据塘口情况给出投喂、环境控制等建议处置方案。还连接了自动控制系统,比如当含氧量降到4毫克每升的临界值,系统会直接自动开增氧机,再也不用冒雨赶夜路了。”
一场培训牵线
蟹农与AI“双向奔赴”
朱晓斌与AI的缘分,始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智慧农业培训班。
彼时,他正为蟹塘“看天吃饭”的难题发愁——11年养蟹生涯里,因水质波动、饲料投喂不准带来的损失,加起来数字可不小。可螃蟹同鱼类养殖不同,自动化等智慧养殖转型难度不小。
在培训班小组讨论时,江苏南大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五维”)的彭婧拿出电脑,展示了AI大闸蟹养殖系统。听到“我们刚刚研发完成国内首个上线的人工智能大闸蟹生长模型,能提供饲料精准投喂建议,让饵料系数降低20%,还能实时监测水质”,朱晓斌猛地坐直身子。
“以前喂料,我一般每天控制在75公斤鲜鱼、30公斤玉米等杂粮,但其实心里不是很有底。”朱晓斌回忆,有一年夏天,饲料撒多了,没吃完的鲜鱼沉在塘底腐烂,不仅污染了水质,还让螃蟹得了肠炎,损失了不少。
一下课,朱晓斌就找上了彭婧:“彭总,我这塘口挨着石臼湖,水质好,来我这试点!我给你们腾最好的两个塘!”
培训结束后,南大五维旗下的南京锦澄数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朱晓斌签订了“人工智能绿色养殖基地”合作协议,立即启动基地塘口的改造:岸边装上了一个“小喇叭”和一个白色小箱子,那是气象监测站,能实时记录风速、降雨量;水下埋了几组传感器,有的负责测水质,有的能通过红外线捕捉螃蟹的活动轨迹。
南大五维的朱曦博士蹲在塘边调试设备时,朱晓斌就蹲在旁边看,趁着递水的间隙问出了藏在心里的话,“朱博士,这模型能根据我家蟹的品种调不?我养的是‘长江1号’,比普通蟹长得快些。”
“当然能!”朱曦笑着点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参数。“人工智能模型本身就是多参数处理,是‘定制款’——我们会结合您塘里的水温、底泥成分,还有螃蟹品种调参数。”他顿了顿,补充道,“模型的知识库也不是凭空来的,里面既有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大学的行业专家知识和经验积累,也有很多我们公司多年来在渔业数字化、生态环境监测、遥感数据应用领域积累的上百万组数据,这些数据一直在不停训练,绝对是个有‘经验’的‘线上专家’。”
一部手机管塘
“靠经验”变“凭数据”
“叮——”15时,朱晓斌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AI提醒,屏幕亮了起来:“pH值大于9,建议17时后进行换水。”在历史记录中,记者还看到一条喂食提醒:“建议于5日内向塘口1和塘口2各投加10千克的虾青素,提升螃蟹抗应激水平,提高螃蟹的品质。”
“眼下正是第五次脱壳养护增肥的关键期,一点都不能马虎。”朱晓斌说着,弯腰从塘里捞起一只螃蟹,青灰色的蟹壳边缘泛着淡淡的新壳光泽。
他用手指轻轻碰了碰蟹螯,“你看这只,刚脱完壳没几天,已经长到3两了,和AI在8月预测的一模一样。以前哪能知道每只蟹的脱壳情况?顶多是捞几只看看,现在连完成率都能算出来。”
那是8月中旬的一次预警。当时AI突然提示:“10%的螃蟹行动减缓,日均摄食量仅为正常水平的60%,预计8月下旬进入第五次脱壳高峰期。”紧接着,系统给出建议:“提前5天强化营养,饲料中增加多维;保持水位稳定在1.5米,避免波动引发应激。”
朱晓斌立刻照做,果然到了8月25日左右,塘里的螃蟹集中进入脱壳期,“往年总有几只脱壳不顺利的,今年成活率比去年高了不少。”
说话间,朱晓斌指着塘边的水草区:“你看那片伊乐藻,螃蟹脱壳时躲在里面避阴凉,平时还能当零食吃。AI最近还在不停训练升级,听说以后能通过摄像头监测水草长势——要是水草少了,系统会提醒补种;藻类多了,就建议调水。”
正说着,“咔嚓、咔嚓”的脆响从旁边的暂养筐里传来,打断了朱晓斌的话。
循声望去,几只提前捞起等着发货的螃蟹正趴在筐底“享用点心”:它们身前散落着几颗青褐色的螺蛳,其中一只螃蟹正举起两只青黑色的大螯,稳稳钳住一颗螺蛳,螯尖微微用力,“咔嗒”一声,硬邦邦的螺蛳壳竟像薄纸般裂开一道缝;紧接着,它灵活地换用两只小巧的螯足,一点点把壳里的螺肉挑出来,慢悠悠送进嘴里。
“这螺蛳是它们最爱吃的‘加餐’,以前我都是凭感觉往塘里撒。”朱晓斌笑着蹲下身,轻轻拨了拨暂养筐,螃蟹们只是抬了抬螯,又继续专注地“干饭”。
“现在有了AI就不一样了,它会根据螃蟹的脱壳阶段、摄食活跃度算着量来——比如刚脱完壳的螃蟹要多补点蛋白,就多添两把螺蛳;要是快到增肥期,又会调整螺蛳和鲜鱼的比例,既不让它们饿肚子,也一点不浪费。”朱晓斌说。
采访中,朱晓斌的微信突然响了,是外地客户发来的消息:“朱老板,20斤螃蟹能发吗?我要试点的那个AI池塘里的。记得发二维码,我要看下‘绿色身份证’!”
朱晓斌笑着回复“马上捞”,转身往塘边的捕捞区走。
“今年螃蟹个头壮,生病少,用药也少,客户觉得放心。两个塘的螃蟹,估计价格上能比一般螃蟹‘身价’高20%左右,属于精品蟹了。”他边走边说,“不过我最近跟南大五维提了个需求,希望能加个弧菌监测功能,那是螃蟹的常见病,要是能提前预警,就更省心了。”
“一条龙”护航,乡村振兴打开新空间
“老朱的试点效果一出来,合作社里不少蟹农都来打听。”站在蟹塘边,古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军花指着远处的塘口介绍,街道共有378户蟹农,养殖面积11748亩,石臼湖的优质水源让这里的螃蟹几乎年年出“蟹王”“蟹后”,但“靠天吃饭”的痛点一直没有解决,“以前我们推广智慧养殖设备,街道掏钱补贴,但大家没看到实效,都不太敢试。”
所以,当朱晓斌从农业农村部培训回来,提出要搞AI养殖试点时,街道立刻表态支持,不仅帮忙协调塘口改造的场地,还联合南大五维办了几场培训班,每次都让朱晓斌“现身说法”。
“他给大家算过一笔账:30亩塘试点后,和去年相比,能耗成本降低20%、饵料省了20%、人工巡塘时间减少60%。”朱军花说,现在已有好几户蟹农来询问了解AI养殖情况。
南大五维也给蟹农吃了“定心丸”。
公司总经理潘巍松说,为了做好“AI+农业”,他们专门成立了子公司锦澄数智农业,不仅提供技术,还负责对接销售渠道——今年试点塘的螃蟹,全部保底收购,目前已经签约多个头部MCN机构,市场对“AI大闸蟹”非常感兴趣。AI养出来的螃蟹不仅仅品质提升,还将基地今年全部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环境等数据都进行筛查和训练,让大闸蟹整个生长过程“透明化”。
“市场欢迎了,才能真正做到‘优质优价’,水产行业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才是我们这种技术企业应该为行业作的贡献。未来随着模型训练的深入,不仅要覆盖高淳的蟹农,还要推广到小龙虾、青虾等水产养殖中。”潘巍松透露,目前团队正在优化算法,“下一步要让摄像头不仅能监测水草,还能识别螃蟹的健康状态。”
夕阳西下,石臼湖的水面镀上了一层“金箔”,试点塘的增氧机缓缓转动,泛起细碎的水花。朱晓斌站在塘边,摸了摸岸边的气象监测站,“以前觉得养蟹靠力气和经验,现在才知道,科技才是最好的‘帮手’。”明年,他打算把AI养殖范围再扩大,还准备约合作社的几户蟹农一起加入,“让大家都尝尝科技的甜头。”
记者手记
当“老把式”遇上新科技
以前听人说“科技兴农”,总觉得是抽象的术语,但在朱晓斌的蟹塘里,记者看到了最生动的注解:是暴雨天不用冒雨赶夜路的安心,是饲料从“凭感觉撒”到“按数据喂”的精准,是螃蟹从“无名蟹”到“带绿色身份证的精品蟹”的升级。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场“科技变革”不是单向的“技术灌输”——蟹农的实际需求,成了技术迭代的方向;街道的支持和企业的兜底,让“尝鲜”的风险大大降低。就像朱曦博士说的,“不是我们把模型‘塞’给蟹农,而是跟着蟹农的需求调模型。”
离开时,潘巍松说:“明年要让更多乡亲用上AI,争取让高淳的螃蟹都有‘绿色身份证’。”记者忽然明白,科技兴农的核心,不是让机器取代人,而是用技术帮农民少受点累、多赚点钱,让土地释放更多生机。这或许就是石臼湖畔这场实践最珍贵的意义——当“老把式”遇上新科技,碰撞出的不只是更高的产量,更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空间。
本版摄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AI大闸蟹养殖系统
AI大闸蟹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