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曙明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文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影响的逐步加深,如何统筹推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结构动态配置,成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素质提升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
数智化背景下的劳动力素质提升,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而是涵盖数字素养、计算思维、数据分析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人机协作能力等多维能力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这一变革不仅关系到劳动者个体的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核心要义:既要在数量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在质量上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要求;既要优化存量人力资源配置,也要提升增量人力资源供给;既要统筹区域间人才流动,也要促进城乡间人力资源均衡发展。
从时代特征上看,数智化推动劳动力素质内涵发生深刻变革。一是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要求劳动者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二是从静态知识向动态学习能力转变,终身学习成为劳动者必备素质;三是从人机对立向人机协作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与智能系统协同工作的能力;四是从标准化操作向创新性思维转变,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日益重要。
从战略意义上看,劳动力素质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表明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已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基本态势上看,数字化岗位需求呈现多元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推进,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21年,比1982年增加3年多;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在14年左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突破2.5亿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亿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6000万人。与此同时,就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2012年的36.0%提高到2024年的48.8%,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就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结构配置需进一步完善优化
在数智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劳动力素质与就业需求之间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在适应数智化发展要求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技术性就业风险与就业创造效应并存。从行业结构上看,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对数字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与农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在人才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明显分化。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前沿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使流水线工人、电话客服、数据录入员、银行柜员等程序化、重复性、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风险。如果这一“机器换人”的进程过快,又缺乏有效的社会缓冲机制和转岗培训支持,就可能对特定行业、区域、技能群体的就业稳定性造成冲击。与此同时,数智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运营专员、智能制造工程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为劳动者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帮助劳动者及时转换技能,适应新的就业形态。
技能供需错配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从技能需求上看,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急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一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并呈持续扩大趋势。另一方面,部分拥有传统技能的劳动者由于知识老化、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岗位要求,出现“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困境。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快速演进,对劳动者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但教育培养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改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导致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也加剧了部分群体的就业困难,影响劳动者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当前教育供给结构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训练与数字能力培养的相对缺位;职业培训体系覆盖面有限,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技能更新需求。
数字鸿沟可能扩大社会就业不平等。从区域分布上看,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与质量、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数字技能的掌握水平、优质数字资源的获取能力,在城乡、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年龄群体之间仍存在差距,形成数字鸿沟。这一鸿沟使得农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者、部分残疾人等群体,在利用数字技术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参与市场、寻找工作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充分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东部发达地区数智化程度较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更加旺盛,而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集中,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完善。从就业质量上看,虽然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待加强。截至2024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4亿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然而,现有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以劳动关系作为前提,新就业形态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覆盖、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
统筹推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结构优化
数智化时代的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结构动态配置,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基本方针,必须统筹推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相互支撑、协同演进的现代化就业格局,在宏观层面上确保岗位数量充足、机会分配公平、结构趋于合理、人岗精准匹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微观层面上确保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
坚持就业优先,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模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的重要指示,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重大政策出台、重点工程推进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作为核心衡量指标,推动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多领域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的良性循环。同时,注重就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化、精准化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便捷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对接服务,全面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模式。
加强教育培训,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科学研判数智时代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推动就业与教育、培训的整体衔接。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符合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供给结构优化方面,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科学布局教育资源,健全终身学习与技能培训制度,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在教育改革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在职业培训方面,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类主体作用。
强化供需对接,提升人岗匹配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人岗匹配系统,力求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之间的高效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加强区域就业信息共享,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逐步缓解区域性就业不均衡现象。此外,针对部分行业“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现象,在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着力解决“有岗无人”的困境,缓解“有人无岗”的矛盾。
聚焦重点群体,完善就业支持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投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以及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依托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升青年群体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兼顾外出就业与就地就近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维度促进农民工群体充分就业。对于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差异化、针对性帮扶策略,落实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安排,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规范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面向灵活用工与新兴就业群体,建立健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强劳动监察与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在薪酬、工时、休假、安全、培训、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同时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与职业发展通道,使新业态劳动者能够享有与传统劳动者同等的权利和保障,在灵活就业中实现稳定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解制约就业结构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卡点堵点问题。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机会。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统筹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黄河流域等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人力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人口过度外流的压力。
(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行知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