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传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把“有意义”的思政课上得“有意思”,是思政“金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理论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调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生动鲜活的实践发展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进而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价值性,决定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思政课的知识性,决定其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需求中教育引导学生。价值性和知识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比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好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用真理的力量、真实的说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如,在讲授历史虚无主义时,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历史、否定革命先烈的恶劣行径,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危害。
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
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有效转化。教材话语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是教学话语的基础。但教材话语往往比较抽象、概括,如果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教材话语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话语,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理论问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原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说明复杂的道理。
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有效转化。思政课教师既要开展学术研究,又要搞好教学工作。学术研究需要运用学术话语,教学工作需要运用大众话语。思政课教师要把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授思政课。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介绍学术前沿问题,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讲述学术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学术观点。
实现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有效转化。思政课教学话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传统话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但也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元素。思政课教师要把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结合起来,用富有时代感的语言来讲述传统故事、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如,用现代的语言来阐释古代的思想家观点、用现代的故事来演绎传统的道德规范、用现代的方式来传播传统的文化知识,思政课老师要善于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和年轻人交流。
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现代技术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空间。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思想的力量、真理的魅力。例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历史事件、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亲历”中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教学服务。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深化认识;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案例中感悟道理、启迪智慧。
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延伸思政课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载体,将思政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奉献中成长成才、在文化中熏陶滋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节、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要做学生的“学问之师”。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融会贯通。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不断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者为台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32)、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课题(2025B39)、202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202504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