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锋 张洁 刘凡华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对南京而言,正确认识“十五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研判“十五五”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于科学编制符合南京实际、具有引领性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现代化建设进程看,南京进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关键期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成为影响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的目标,为南京未来十年的发展格局做出战略部署。“十四五”以来,南京经济总量持续取得突破,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达到1.8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五”时期,南京要围绕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的战略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体现“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责任和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动能,以制度型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科技自立自强驱动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加快城乡融合进程,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复杂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我国为能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近年来一直将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定在5%左右,建议南京在“十五五”目标安排上,确保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十,为完成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目标和再次实现城市进位夯实基础。
从区域发展格局看,南京进入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加速期
国家规划明确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性质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首位度、增强南京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地位。放眼长三角,除了上海龙头外,无论从区位优势还是现实条件来看,建设链接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枢纽城市,南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十四五”以来,南京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速,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空港、海港、铁路港枢纽加快链接全球。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通过交通互联、创新协同和产业联动,对周边城市发展要素的组织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联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五”时期,南京在城市功能完善上要达成“枢纽提级”。积极发挥地区生产总值将超两万亿,人口将超千万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优势,牢牢抓住我国经济发展要素和人口转移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新趋势,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南京“两地三中心”城市功能持续赋能,并实现从“交通枢纽城市”向“经济枢纽城市”跃升。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上,“十五五”时期,南京要加快构建南京都市圈互联互通快速交通网络,推进宁淮高铁、宁宣黄高铁、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高铁通道建设,提速南京北站、禄口机场三期工程,推进南京港世界级内河港建设,促进铁水、空铁、公水等有效衔接。在“两地三中心”建设上,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引导高端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向南京集聚,努力在生产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方面形成高效流动闭环,通过“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核心节点作用,实现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全球大市场的畅通链接,持续提升南京核心竞争力。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南京进入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转型期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历史性转折,少子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过去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城市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已不可持续,必须通过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和质量来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当前,南京城市化率已达87.3%,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必须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促进发展方式转型。
“十五五”时期,南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动能转换”。利用好科教资源雄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本底资源优厚等独特禀赋优势,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在科技创新驱动上,积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推动新增长动力形成,以数据要素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扩大内需上,抓住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服务消费质量,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加大消费有效供给,推进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在绿色转型上,积极应用新能源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其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切实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积极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力求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切实遵循从增量向存量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城市更新进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和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速转型,围绕市民对优质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需求,开发满足多元化改善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城市内部协同上,要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注重市区两级统筹推进,发挥各开发园区的主导产业优势,减少同质化发展,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力度,避免各区之间内耗式竞争。
从产业发展动能看,南京进入新质生产力驱动增长跃升期
全球产业版图风云激荡,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逐白热化,曾经以人口红利和规模扩张为标志的我国经济,正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寻找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以来,南京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5位,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第9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努力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十五五”时期,南京在产业发展战略上要实施“产业强市”。紧紧围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这一目标,加快推进“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聚焦前沿科技和先进制造的产业升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任务集中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原子制造、合成生物、6G通信等科技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调整优化“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级和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自主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引导企业双循环战略向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位置攀升,夯实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改造提升支柱产业,积极引导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量子科技、类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聚集软件信息、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产业平台等重点领域,促进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产业融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城市发展理念看,南京进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跨越期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所在,人民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十四五”以来,南京切实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事业保障有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第15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扎实推进富民增收,多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建设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运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十五五”时期,南京在城市发展任务上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转变城市工作重心,从规模建设转向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创新城市建设上要更具活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在宜居城市建设上要更加舒适便捷,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城市更新,加快补齐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领域的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美丽城市建设上更加绿色低碳,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在韧性城市建设上要更加安全可靠,加快推进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文明城市建设上要更加崇德向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积极打造世界级古都风貌,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要便捷高效,健全“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体系,增强数字治理能力,创新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