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戴上“蓝口罩” 扬尘噪声双下降
日期:09-24
本报讯(记者 杜莹 通讯员 刘浩波) 一道蓝色“天幕”覆盖6000平方米基坑,为闹市区建筑工地的扬尘与噪声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近日,秦淮河西五华里二期地块(西水关—仙鹤街段)项目建成区内首个全封闭“天幕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施工期间扬尘与噪声的有效管控,为城市密集区域建设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环保施工方案。
西五华里项目地处“十里秦淮”西段,东起甘露桥、西至西水关,沿内秦淮河两岸分布,是文化、商业、旅游类重点项目。由于该项目位于夫子庙景区范围内,周边居民区密集,扬尘和噪声防控一直是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项目启动后,秦淮生态环境局便将其列为扬尘管控重点,引导施工单位践行“绿色、环保、高效”理念,积极探索治污新技术。
施工单位经过调研论证,紧扣治污需求,建成了一套“抑尘天幕系统”。该系统集“抑尘、降噪、智能控制”于一体,由支撑、开闭、防抑、软件控制四大子系统构成,实现全周期、基坑全覆盖防尘,从源头切断污染扩散路径。
监测数据显示,该系统运行后,周边PM10、PM2.5浓度明显下降,扬尘浓度降低50%,土方作业噪声降低约10分贝。同时,该系统为施工提供了稳定作业环境,减少天气和投诉对工期的影响,结合纯电动渣土车实现白天出土,工期预计可缩短2个月。系统还可搬迁周转使用,进一步减少了防尘物料损耗与喷淋设施投建费用。
“天幕系统的投用,不仅解决了我们施工中的环保难题,更改善了与周边居民的关系。”项目负责人表示,施工以来居民投诉量显著减少,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业内专家认为,该技术为解决城市中心区施工环保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秦淮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是创新治污模式的有益探索,下一步将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工地搭建“天幕系统”,并融合“智慧工地”建设,构建高效精准的扬尘防控体系,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建设宜居绿色城区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