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从“仓库”到“智库”,从“借书”到“借智”
日期:09-23
□ 刘大山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图书馆是安静的书海,是借书还书、埋头阅读的地方。然而,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近两年的实践,却悄然改变了这一传统认知——它不再只是静态的“知识仓库”,更成为助力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动态智库”。
据报道,作为全国首家“国家图书馆共建馆”,江北图书馆在延续文献借阅与阅读推广等传统服务的同时,主动寻求突破,将知识服务延伸至产业一线。例如,围绕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推出《产业信息简报》《产业情报月刊》等系列产品,为企业追踪技术前沿、研判市场趋势提供参考;又如,将知识产权书籍“精准投喂”到生物医药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5个产业信息服务网点,覆盖上万家企业。如此一来,专业资料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直接流向最需要它们的一线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除了服务产业,江北图书馆也主动介入人才战略。围绕江北新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该馆完成了长达17万字的深度研究报告《让青年成长与新区发展双向奔赴》,从职业发展、基础保障、文化消费等多维度展开分析,为江北新区引才、留才提供了扎实的决策依据。这份报告,不是学术机构也不是咨询公司的成果,而是出自一家图书馆之手,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仓库”到“智库”,是图书馆功能定位的一次重要跨越。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图书馆管理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保管者和提供者,还要成为知识的分析者、整合者和赋能者;它要求图书馆从被动等待读者上门,变为主动了解企业、产业的需求;它要求图书馆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所在——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藏书,更在于如何高效转化知识资源、将之真正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链条。
这种转型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存在意义的一次深刻回应。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无论图书馆、博物馆或科技馆、少年宫,如果固守传统模式,难免面临边缘化的风险。只有走出舒适区,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以知识服务直接赋能经济社会建设,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江北图书馆的探索已经证明,当静态的“知识仓库”变为可下沉、易触达的知识传播网络,当传统的知识服务变得可感知、可衡量、可持续,就一定会迸发出更大的光与热,成为支撑区域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从“仓库”到“智库”的转变,不仅是服务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自我革新的勇气。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机构在当下的更多可能性。当更多文化机构愿意去尝试去改变,知识的力量将更直接地推动社会前进,这也正是知识保存和传播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