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近日,在位于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区,某户外运动品牌联合艺术家,以“敬畏自然”的名义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秀。尽管主办方宣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但当一片片烟花于轰鸣声中从山脊间升起,秀出的却是一场备受指责的生态疑问。
作为植根于高山的专业户外品牌,涉事企业长期以“无痕山林”理念的推广者示人,并在品牌故事中自称着眼长远的设计,通过产品理念、负责任的制造以及社区参与,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长远考虑。然而,此次以“烟花爆破”的方式进行营销,不仅令人大跌眼镜,更让该品牌累积多年的口碑严重受损。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从植物生长以百年计,到土壤层薄如蝉翼,再到高原生物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以上种种均指向一个基本常识,即青藏高原的生态非常脆弱,这种脆弱性也意味着,任何人为干预都可能留下不可逆的伤害。所以,有关烟花秀对环境的影响,就不仅是道歉中“确实存在很多考虑不周之处”的轻描淡写,而毋庸置疑,就是看得见的破坏。
烟花易冷,生态难修,这一涉事方口中“考虑不周”的个案背后,实则暴露出:在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有少数人始终将商业逻辑置于生态伦理之上,且试图用“合规”的“底线”,去应付“保护”的“高线”。无论主办方如何替烟花的材质辩解,将低海拔地区的环保标准直接应用于高原环境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此擦着“底线”去摸“高线”的行为,说到底,还是缺乏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值得欣慰的是,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让公众不会再轻易为“奇观式表演”买单。从“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烟花秀来致敬自然”的热议能看出,倘若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无论来头有多响亮,哪怕被冠以“艺术”之名的致敬,都难以获得公众的真正认同。
烟花散去,余烬难消。我们衷心希望,无论是谁,对自然的敬畏,都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应成为“不轻易打扰”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