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南京微短剧
有流量更有“料”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A03版:紫金山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微短剧《平凡警事》海报。
微短剧《金箔奇缘》海报。
百川短剧剧组在拍摄现场。
中国(南京)游戏谷。

  □ 芮天舒 韶静 王懿 闫葛菲

  地铁里,年轻人刷着《何苦相思煮余年》,随剧情反转攥紧手机;客厅里,老人盯着《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念叨“这剧取景地浦口响堂我去过”;文创店里,年轻人对着金箔文创,相互分享从《金箔奇缘》中了解到的金箔锻制工艺——如今在南京,微短剧早已不是“爽点堆砌”的快消品,而是钻进生活缝隙、带着文化温度的“精品佳作”。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乘政策东风,南京微短剧产业正加速“脱胎换骨”——上游IP孵化有“火眼金睛”,中游制作打磨“专业质感”,下游分发打通“出海通道”,一条全产业链的画卷,正在南京徐徐展开。

  一双“火眼金睛”,挖掘潜在爆款

  这两年,时长20分钟以下的微短剧,以短小精悍的叙事方式、贴近生活的内容题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悄然化作许多人手机屏幕上的“常驻嘉宾”。

  跃动的数据印证着市场的火热。《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渗透力的内容形态。另有行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680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

  激增的消费人群,不断扩张的市场,吸引众多南京企业布局其中。它们既要流量,更要质量,讲究“短、平、快”,更讲究“快得精细”。

  “剧情要炸、情绪要满,但真不是‘越爽越火’!”花生短剧负责人坐在堆满剧本的办公桌前,指着电脑里的用户数据解释。

  花生短剧最初是一家专注于网络小说的原创文学网站,为广大读者提供海量的小说资源,并对版权进行衍生开发。近年来,该公司把握微短剧风口,探索IP孵化和剧本创作,已经成为产业链上游中的“龙头”之一。对于发掘爆款微短剧,该公司已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筛选相结合,从自有小说库及外部版权库中,寻找具备微短剧改编潜力的作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团队会挖掘阅读量、用户评论、打赏数据等方面表现突出,且故事节奏快、冲突点密集、人设鲜明的IP,再进行优化提升。

  “一部好的微短剧作品不该是某一家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链协同的‘大合唱’。”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剧本初稿确定后,团队会与合作的制作公司进行沟通,听取专业建议,避免出现“剧本写得美,拍出来变味”的情况;同时定期从下游分发平台获取用户喜好、付费意愿、完播率等数据,将它们作为IP孵化和剧本创作的重要依据。

  拍摄精益求精,打磨专业剧集

  在中游影视制作环节,众多南京企业各出奇招,大显身手。

  “48小时播放量破5亿——我们今年拍摄的微短剧《何苦相思煮余年》能火,靠的就是将传统影视剧质感塞进手机竖屏!”百川短剧负责人何旭琼指着网上的剧集片段解释,这部都市情感微短剧没走“脸谱化”老路,而是用传统影视剧的创作手法刻画人物:女主不是“傻白甜”,男主的温柔里藏着对家庭的责任,“观众说‘看到人物就像看到自己’,这就是对我们作品最好的反馈。”

  但把“传统影视剧的叙事精度”压缩到“手机竖屏的注意力战场”,挑战也不小。“1.5到2.5秒就要切一次镜头,3秒内必须抛出剧情‘钩子’,这样才能牢牢黏住用户的观看兴趣!”何旭琼介绍。

  南山光影即将开拍的微短剧《平凡警事》是江苏省唯一通过审核完成备案的公安题材微短剧。该剧总投资400万元,众多一级演员加入主角团,武术世界冠军教练员坐镇指导,从制作到表演都力求专业质感。在南山光影负责人曹楠看来,微短剧产品越来越精品化,这意味着入局者需要打造出高品质作品,“我们的微短剧都是横屏形式,相较于竖屏,横屏构图能容纳更丰富的视觉元素,让细腻的场景细节、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宏大的时代背景得到更丰满地呈现。”

  更有意思的是,南京微短剧还在探索“文旅联动”新花样。

  《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全程在浦口响堂拍摄。“很多观众看完剧就去响堂打卡,说‘跟着短剧去旅行,比攻略还真实’。”参与制作的江苏华博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金箔奇缘》取景栖霞山、栖霞古镇、龙潭带子洲,把金箔锻制的“打箔、切箔”过程拍进剧情。“有观众看完剧来问‘哪里能学金箔技艺’,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参与该剧制作的红甘岛文化负责人表示,这部微短剧融合了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匠人精神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头条视听与如皋文旅合作,打造“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题材微短剧《将军好球》,目前已经完成备案,预计今年国庆档播出。

  渠道分发出招,降低“出海”门槛

  微短剧产业下游渠道分发环节,南京企业借助AI技术这一双“好帮手”,让更多优质的微短剧作品被全球观众看见。

  南京炫佳科技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演示着基于自研Kino-AIGC视听制作模型平台开发的微短剧制作软件:输入风格要求,选好音色和素材,不一会儿就生成了一段微短剧片段。炫佳科技负责人秦林介绍,平台还有“一键出海”功能——能精准擦除原字幕,用AI克隆符合当地语言习惯的声音,甚至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禁忌、视觉偏好等数据优化视频内容。

  助力微短剧“出海”,南京炫佳科技既研发软件,也参与平台打造。不久前,它深度参与的“中国—东盟微短剧内容平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第四批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遴选入库项目》。该平台通过链接东盟十国,与国内外上百家版权商互动,为客户提供内容“出海”服务。

  “目前,海外推广成本居高不下,且良性的出海生态体系尚未完善,这两大问题已成为限制微短剧实现‘走出去’目标的关键瓶颈。”智影文化CEO王群斌看着屏幕上的创作者数据,语气里满是感慨。为了破解微短剧“出海难”,他们打造了北斗智影AI创作者中心,让网络达人也能当微短剧的“海外传播者”。

  这个平台的玩法灵活且新颖:网络达人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微短剧,二次剪辑后发到TikTok、脸书等海外平台;平台给出专属教程——“视频2分钟左右最好,‘解说配音+原片’的形式转化率最高;开头5秒必须抓眼球,比如先放剧情高潮;各个平台用户喜好不尽相同,聚焦年轻群体的TikTok主打爽快,锁定熟龄用户的Facebook侧重现实共鸣……”

  “我们以‘达人推广+付费点播’为核心盈利链路,通过与达人合作推广剧集内容,用户通过达人链接或推荐付费点播后,公司从点播收益中抽取佣金,并与达人分佣。”王群斌介绍,这种模式依托KOL(关键意见领袖)与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影响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流量价值,以此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海外推广。

  利好举措“加力”,产业发展“添火”

  从上游的IP孵化到中游的制作打磨,再到下游的出海破局,由众多南京微短剧企业开辟的产业链“精耕之路”,不仅让微短剧“短而不浅、微而不弱”,更让南京的文化基因、创新底气,通过一个个“小而美”的故事,走向全国、链接世界。

  当前,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南京,正拿出利好举措,为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秦淮区依托江苏网络文学谷打造“秦淮有戏”微短剧中心,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设立秦淮网文谷基金,用于版权采购与产业孵化;江北新区出台《关于促进数字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成立AIGC视频生成技术应用实验室,构建“招商服务+产业资源调度”双平台体系;浦口区启动“剧”荟浦口·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发布《浦口区网络微短剧发展扶持办法》,成立江苏微短剧创制中心等,打造微短剧产业闭环;建邺区依托中国(南京)游戏谷,将微短剧纳入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王方曾担任反诈题材微短剧《我是猎手》的编剧,这也让他持续关注南京微短剧产业发展态势。“在我看来,南京微短剧需要完善全链路生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游要组建专业团队深耕IP孵化与剧本创作,挖掘本土题材、提升内容质感;中游强化拍摄制作专业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与制作人才;下游拓展多元分发渠道,兼顾国内传播与海外拓展,形成产业闭环与规模效应。”

  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认为,南京可以持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微短剧的创作之中,打造出立意深远、制作精良的微短剧作品。

  记者手记

  方寸屏幕

  凸显“南京匠心”

  从花生短剧“火眼金睛”发掘下一个爆款,到百川短剧为一个镜头反复调整的竖屏构图,再到炫佳科技、北斗智影用AI技术架起的“出海桥梁”,南京企业没有追逐短期流量的浮躁,而是把匠心藏在每一处细节里:让传统文化在剧情里“活”起来,让本土风光随镜头“走”出去,让微小的故事承载起时代的温度。

  方寸屏幕间,微短剧早已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而是南京文化创新的“轻骑兵”。当“精耕”成为共识,这片产业沃土上,必然会生长出更多有温度、有价值的好故事。观众能看见故事里的南京,更能爱上故事里的中国。

  本版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