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预制菜”之争
公众人物应当怎样发声
日期:09-18
□ 孙君文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预制菜”之争,在西贝发布致歉信、罗永浩发文“放弃追究”后暂告一段落,但其引发的舆论热度,却让公众人物发声所承载的社会影响力,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正如新华社相关报道所称,这场从网络线上延伸到线下的全民讨论,无疑为消费者深化对预制菜的认知,以及促进保障食品安全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同群体因立场、需求差异,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与意见看法,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正常现象。对此,《人民日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
越是意见分歧、诉求多样,越要营造理性讨论的社会氛围。在这方面,公众人物凭借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其声音往往自带“扩音器”,他们的每一条动态、每一次发言,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产生涟漪效应。正因如此,公众人物更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理性对话的示范者、事实真相的守护者,以每一次理性审慎的发声,凝聚社会共识,为社会进步注入正向力量。
回看此次“预制菜”之争,相关话题并非首次出现,但在罗永浩的发声“引流”下,迅速升级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今,西贝已明确表态,“深刻意识到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并承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清晰界定预制菜的标准?餐饮店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怎样牢牢守住品质底线?毫无疑问,这些话题更具建设性,有助于餐饮业正视自身不足、实现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公众人物若能基于事实、出于公心,进行负责任的发声,对于推动社会议题设置、引导讨论走向深入、促进多方共识凝聚等,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便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向力量;若滥用误用,则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纷争,甚至加剧社群之间的对立。我们必须警惕那些只为赚取流量的不负责任言论;我们更期待,每一位公众人物都能发挥好自身的影响力,用正能量发声,发正能量之声,展现理性、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