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9月14日清晨,南京西华水库的薄雾尚未散去,山林路亚营地的门口已陆续有车辆停靠。6时整,营地大门开启,一群年轻人鱼贯而入——有人提着轻巧鱼竿,有人背着迷你钓箱,迅速分散至水岸和船坞。“为了赶‘早口’,周末起得比上班还早!”有人轻声调侃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钓鱼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如今,从城市河道到郊野水库,从生态农场到专业钓场,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垂钓身影。他们也不再是“一人独钓一江秋”,而是呼朋引伴、携家同行,使钓鱼晋升为一种兼具社交与休闲属性的潮流生活方式。
随着钓竿一次次划破水面,钓鱼激起的涟漪正层层扩散,展现出“一竿拉动多业”的强劲消费带动力与产业整合力。
一竿钓起“渔乐”风潮
“水上高尔夫”的人鱼博弈
“一条鲈鱼,两条红鲳鱼,两条太阳鱼!”在山林路亚营地的水岸边,杨欣瑜拉开鱼篓,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垂钓4小时的“战果”。
杨欣瑜目前就读于南京一所高校,尽管从学校打车到营地,花了一个多小时,她和3位同伴却一直感叹“不虚此行”,毕竟大家都是头回体验钓鱼。“我们空手而来,竿是现租的,技巧是现学的。说不定真有‘新手保护期’,这片水面格外眷顾我们!”杨欣瑜大笑起来。
当被问及是否还会再来时,一旁的同伴头也不抬地接话:“不是说钓鱼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说完又继续专注地盯着水面,仿佛答案已经藏在粼粼波光之中。
相隔几百米处,钓鱼者王远正立于小舟之上,扬竿抛线,动作娴熟。受爱钓鱼的外公影响,他9岁便拿起了鱼竿,后来因学业和工作一度远离这项活动,直至几年前接触到路亚钓法,那份深植于记忆中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所谓路亚,是以仿生假饵模拟弱小生物,诱使大鱼发起攻击,进而将鱼钓上钩。“传统台钓是‘鱼找人’,打窝后等着鱼上钩;路亚是‘人找鱼’,需要综合鱼的习性、天气、水情、水面动静来判断鱼群位置,人随鱼走,因此也被称作‘水上高尔夫’。”在王远看来,这种钓法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博弈,趣味和挑战并存。
比如,遇到阴天,鱼多潜伏于浅水区,船只便多聚集近岸;若逢晴日,鱼群倾向深水,大家自会向远处探寻。正说着,一尾鱼突然咬饵,浮漂骤沉。王远手腕轻抖,鱼却猛然挣脱,他只轻叹一声,神色间却不见沮丧。
“钓鱼佬都说‘十路九空’,明知可能再次‘空军’,大家还是一趟趟往水边跑。”王远说,“当鱼漂突然颤动,肾上腺素飙升的那一瞬间,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钓鱼者周祥则爱上了小物钓。顾名思义,这种钓法不以大鱼为目标,而是专注捕捉鳑鲏、餐条等小型鱼类。
这个夏天,周祥已陆续解锁了棘颊鱲、斜方鱊、高体鳑鲏等多个鱼种,每钓获一种新鱼,他都会仔细研究它们的习性和特征。有时,他钓起色彩斑斓的小鱼,会吸引岸边玩耍的孩子凑近围观。周祥也乐于借机向大家科普鱼类知识,常有路过的大爷打趣问道:“小伙子,你是学水产专业的吧?”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与传统钓鱼者追求渔获不同,年轻钓友们更看重沉浸体验与过程乐趣。他们普遍奉行“钓获放流、只取所需”的原则,大多数被钓上来的鱼都被及时放生到原水域。
相较于“鱼乐”,年轻人似乎更在乎“渔乐”。正如一位钓友所言:“真正吸引我们的,从来不是那一尾鱼,而是垂钓时的专注、等待中的期待、收获时的喜悦、跑鱼后的遗憾,恰如人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一竿钓起产业“蓝海”
轻体验“入坑”,重装备“进阶”
年轻人对钓鱼“痴迷”,正悄然将这一产业推向“蓝海”。
何亮翰是山林路亚营地创始人,自己就是一位资深路亚爱好者。他察觉到南京缺少专业的路亚钓场,就于去年12月投资建成了这片专业营地。
年轻人的热情远超预期。钓场水域面积达到56亩,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近20艘钓船早早被预订一空,岸边钓位也是人头攒动。为了赶上“早口”,清晨5时许,钓友们便已在营地门口等候。更有会员几乎“长”在了营地里,“一周7天,打卡三四天”。
山林路亚营地定位中高端市场,5小时路亚钓定价200余元,目前营地已积累了800多名会员。尽管前期投入不少,但在年轻人强劲消费力的支撑下,何亮翰预计,仅需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今年6月,位于江宁的鱼巤小物钓场正式开业。负责人潘锦程透露,当前钓鱼市场正呈现出三大趋势:装备轻量化、时间碎片化与群体多元化。
以小物钓为例,这种玩法大幅降低了传统垂钓在装备、技术、时间和成本方面的门槛。一根迷你鱼竿收纳后的长度仅比筷子略长,线组、浮漂、钓盒等也都小巧便携,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能搞定一套装备,真正做到“随钓随走、毫无负担”。再加上操作简单、上鱼率高,女性、孩童等新手很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钓一个小时也觉得尽兴。
鱼巤小物钓场主打“轻体验”模式,59元可体验3小时垂钓,还搭配咖啡休闲服务。尽管水域面积不大,但新建的木质栈道延伸入塘,三三两两的钓友散落岸边,构成一幅轻松惬意的田园图景。
当然,钓鱼可以很简单,一竿一饵,便可抛竿入水。它也可以很讲究,不少年轻人从轻量级的体验“入坑”,逐步进阶至更专业的钓法,装备也随之不断升级。
环顾垂钓装备市场,从基础的鱼竿、鱼漂、钓箱,到专业的探鱼器、摘钩器、探照灯;从各类钓饵、小药、鱼护,到钓鱼服、遮阳设备、专用钓凳,几乎无所不包。
“今天升竿、明天换饵,已经花几万元了,投入的热情和钱,可能比钓场的水还深。”王远笑称。据介绍,虽然路亚钓法以轻便著称,但在频繁的抛投与收线中,鱼竿的平衡、渔轮的顺滑度、鱼线的抗缠绕性能都直接影响垂钓体验。为了提升钓鱼手感,两三千元的纺车轮在资深玩家中并不罕见。
对周祥而言,钓鱼是一场不断延伸的探索之旅。最初,他只是花12元买了一根1.2米的小鱼竿,在校园湖边钓起小白条,用矿泉水瓶装渔获。后来,他的鱼竿逐步升级到1.5米、2.4米,最近还入手了一个精致的溪流缸——清澈的水底里细沙与鹅卵石交错,钓来的几尾小鱼悠游其间,仿佛身处宁静自在的溪畔。
一竿钓起乡村振兴
“钓超”开赛,百竿齐发涌活水
当年轻人在青山碧波间忘情抛竿,“小而美”的垂钓也在加速与郊游、露营、徒步、烧烤等休闲方式深度融合,孕育出充满潜力的“钓鱼+”市场。
两年多前,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钓手们肆意挥竿的户外场景,市民常莎开始爱上钓鱼。“红鲳鱼真有劲”“今年最大翘嘴”“解锁新鱼种”……她频繁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钓获瞬间,并且成功将丈夫和孩子“拉下水”。
对于钓鱼,常莎追求的并非专业竞技,而是休闲体验,“我比较看重钓场配套设施是不是完善,要能让全家人都玩得开心。”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家三口选择在一处钓场露营:夜晚枕着虫鸣入眠,清早摸起鱼竿钓鱼。岸边则架起烧烤炉,鱼刚上岸,转眼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在苏家理想村,一湾碧水静卧于秋色之中,河畔早已排开一列列钓竿。在这些钓友身后,精品民宿、咖啡馆、乡村餐厅与手作工坊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活脱脱一个“乡野生活社区” 。
“这里就是‘向往的生活’!”从市区驱车前来的张钰一边理着钓线一边感慨,“老人喜欢沿湖散步,孩子在小溪边自然探索,而我们,终于可以什么也不想,安心钓一会儿鱼。”
数据显示,我国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相当于约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名爱好钓鱼。其中,25岁至44岁的中青年群体已成为钓鱼运动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6%。
江苏省钓鱼协会会长高林表示,近年来,钓鱼运动在国内持续升温,已成为一项参与人数众多、覆盖群体广泛的户外休闲活动。而南京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垂钓场景,进一步推动了地区钓鱼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目前,江苏钓鱼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9月11日,该协会正式启动“江苏省城市钓鱼超级联赛”(以下简称“钓超”)。目前各城市选拔赛已陆续展开,最终脱颖而出的代表队将于11月中旬会师总决赛。
高林介绍,协会从去年开始筹划“钓超”,今年正式落地,除了“将赛事下沉到基层,办在老百姓身边”的考虑,也是希望以精品赛事“钓”动农文旅体融合新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此次“钓超”的总决赛场地是浦口区西埂莲乡钓场,这并非偶然。浦口文旅集团自2022年8月接手运营以来,通过引入市场化模式、整合专业化资源,以垂钓赛事串联景区渔文化和莲文化,重点打造了竞技垂钓、垂钓服务中心等功能区,闯出了一条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路。
截至去年底,西埂莲乡组织了各类赛事百余场,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在实现良性运转的同时,还带动周边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
垂钓,这项跨越千年的古老活动,正被新时代的浪潮注入全新内涵与蓬勃活力。钓竿这头,是年轻人放松身心、走进自然的情感需求;钓竿那头,是乡村水岸间生长出的“诗意经济”,静水流深,持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