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公交创新”是城市发展观的深刻变迁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6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刘大山

  细微之处,最见功力。今年以来,南京市民在习以为常的公交出行中,发现了一系列充满巧思的“非必要”更新:车厢里,不仅有充电宝和免费Wi-Fi,还有零食和饮料,扫码就能解馋充饥;车窗上,印着征集自市民的动人情书,给通勤路增添了几分浪漫温柔;公交场站悄然变身驿站或市集,可以喝一杯咖啡、吃一根文创雪糕、淘一个站牌冰箱贴,将短暂的等待时光酿成一份值得留念的邂逅。

  对于这种超越交通工具属性的变化,南京公交集团近日在公众号发文予以概括:在南京,“坐公交”早就不是“能到就行”了。它不仅开到了家门口,更开进了市民的生活节奏里,渗透进城市空间的肌理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服务升级,而是一场旨在重塑城市生活品质的“场景革命”。

  事实上,在背后驱动这场“公交创新”的力量,其实并没有那么温情。近年来,随着地铁成网、私家车和电动自行车普及,公交行业普遍面临客流下滑的严峻挑战。要想突破困境,公交公司必须向创新要客流,向服务要效益。所以这一系列改变,不是锦上添花,是在逆境中为自己创造价值。而在更深层次上,无论公交公司主动创新抑或被动突围,这场变革都注定发生,因为它是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大势所趋。

  “存量优化”意味着品质和体验的提升。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先进,不再只看地标建筑是否宏伟、GDP数字是否光鲜,更要看其如何对待最普通的市民和最基础的公共服务。南京公交的“不基础”和“精致化”,表象是将交通工具及其附属设施,改造为一种可经营的、能嵌入现代生活方式的稀缺场景资源;其内在逻辑,则是将“人”真正置于城市发展的中心,是城市发展观从“物本”到“人本”的一次深刻变迁。

  对城市而言,南京公交的探索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这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服务+”融合多元场景的理念,完全可以赋能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激发创新创意的活力。比如,市政公园能否超越“有绿植有长椅”的基础配置,引入智慧跑道、主题植物图书馆、露天小剧场,成为承载市民健康、知识和社交需求的复合空间?社区服务中心能否打破“办事窗口”的刻板印象,化身成为老少皆宜的社区会客厅,提供共享厨房、亲子工作坊,甚至嵌入专业的康养顾问?再比如,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能否更主动地走出去,将借阅柜、微型展览植入地铁站、商场和咖啡馆,让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南京公交的变化,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它提醒我们:城市的温度,藏于每一次便捷的抵达、每一处用心的设计、每一份超越期待的惊喜之中。当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开始摆脱“基础”供给,追求“精致”服务,便会汇聚成巨大而温柔的向心力,让生活于此的人们不仅“能到”,更能“美好地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