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下楼学技 就地成长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3版:紫金山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省劳模、南京工匠魏世康理论教学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摄
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员职业技能竞赛举行。在实际操作考试中,选手们身着统一工装,边查边报。 市总工会供图
省劳模魏清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市总工会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通讯员 吴頔

  上午9时,位于浦口区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培训室坐得满满当当。汽车修理工小王揣着笔记本熟门熟路走进来,坐下便跟身边学员念叨:“以前学汽车维养、故障诊断,要么跑二三十公里外的机构,要么等公司零星培训;现在下楼拐个弯,就能跟江苏省劳模、南京工匠魏世康学实招。上周我就靠这儿教的本事,在公司组织的技能比武中拿了奖!”

  这处他常“光顾”的地方,正是南京遍布城乡的“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之一,也是产业工人“下楼学技、就地成长”的起点。

  一头连着产业工人的技能需求,一头衔接“宁工享·工匠工坊”与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等,小课堂串联起培训、指导、竞赛全链条资源,搭建起“随时学、就近学、跟高手学”的技能成长通道,让“想提升、能提升、易提升”成为更多产业工人的日常。

  “家门口”学技

  便民服务直抵车间地头

  “修车和看病一样,得‘望闻问切’——现在小课堂把‘诊室’开到厂门口,工人随时能带着故障来‘问诊’。”拥有40年汽修经验的老工匠魏世康,指着桌上拆解的发动机零件解释。作为小课堂的常驻导师,他始终坚持手把手带教。“想当年,我为了学技术跑遍国内外,如今年轻人下楼就能学,这种‘技术平权’,才是产改的温度。”他感慨道。

  而这样“依托行业骨干资源、就近服务工人”的小课堂模式,在南京的航天产业领域同样落地生根。

  在南京晨光集团车间,“建功航天质在必行”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航天产品的诞生地,更是“质在必行”班组强技能、砺精兵的实训基地。散布在企业周边社区的小课堂,正是从这些优质资源中延伸出的“毛细血管”——距离厂区不远的社区服务中心里,工会会定期开设“微思政·航天精神”小课堂,带动周边更多工人学习、践行载人航天精神,激发产改内生动力。

  这种“厂区+社区”的就近布局,是小课堂的核心优势之一:既盘活了企业内部的优质技能与精神资源,也让周边工人不用奔波就能享受高质量培训。

  作为全省产改全面试点城市,南京始终朝着“让产业工人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的方向发力,更把“让技能提升触手可及”当成了实实在在的目标。

  “产改不是抽象概念,必须让工人可知、可感、可及。”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建设,我市已建成1家省级工匠学院、28家市级工匠学院、7家区级工匠学院,还成功推荐1家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的工匠学院、2家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的工匠学院。同时,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在企业园区、街道社区、商圈街区周边布局覆盖全域的小课堂网络,形成“步行15分钟可达”的技能学习圈。

  便民布局的背后,是资源下沉的精准考量。市总工会牵头拟定《南京市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发挥工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力度;目前已将小课堂纳入《2025年南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并通过市、区两级产改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工会、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向基层下沉。

  围绕不同群体的技能需求,小课堂的培训内容与形式也各有侧重:针对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产业园,小课堂直接开进工地生活区;针对零散待业人员,依托各区、街道工会及开放大学资源打造“宁工尚学”小课堂;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在科创园区开设数字化技能小课堂……市总工会今年计划完成100期“技术、技能、技艺”培训,目前已成功举办76期,吸引约2070人次职工参与,培训内容从传统焊接工艺延伸至新兴数字技术,精准对接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

  结对“宁工享·工匠工坊”

  打通技能实践闭环

  南京汽车集团“聚匠工作坊”里,常常会迎来一批“外部学员”——他们是来自周边社区小课堂的工人学员。在这里,南汽工会依托“宁工享·工匠工坊”活动,由劳模工匠带领团队骨干,将专业实用的技术拆解成“半小时微课程”,送到工人家门口。

  “以前想拜师学艺难,想找位好老师更得‘人托人’,现在工坊师傅定期来小课堂驻点,‘手把手’领着我们学,有问题当场就能问,学习轻松多了。”学员小陈的话,道出了这种模式的精髓。

  “宁工享·工匠工坊”以全市598家各级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为小课堂搭建了“实践大舞台”。市总工会牵头建立“工坊+小课堂”结对机制:组织工匠工坊及技术骨干与小课堂结对,由工匠担任小课堂导师,采用“定期驻点教学+线上实时答疑+工坊实践带教”模式,将工坊里的先进操作法、专利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便民课程。同时持续举办“宁工享·工匠工坊”集市活动,展示劳模工匠创新成果与手工技艺,推动劳模工匠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这种结对联动,让工匠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学可练的实操技能”,也是产改中技能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名“南京工匠”及提名人选加入小课堂“教师队伍”,年内工匠人才库将扩容至300人以上,全力促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循环,为南京产改注入人才培养新活力。

  无独有偶,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作为市级工匠学院,在省、市总工会重点支持下,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聘多名劳模、工匠及技能大师担任学院导师与小课堂讲师,定期授课并开展技术交流。截至今年8月,该中心已累计培养培训技能人才近2000名。

  “从课堂理论到工坊实践,工人的技能在‘学练结合’中快速提升。”南汽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成为工会参与企业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更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探索出产业工人协同创新的可持续路径。自2024年在市总工会指导下创设“聚匠工作坊”平台以来,该工作坊通过“带教”模式,已累计开展专项培训32场,培养技术骨干420人次,打通了“需求对接—资源匹配—工坊带教—赋能成长”的闭环。

  搭建“实战型”提技赛场

  点燃产业工人成长引擎

  “没想到小课堂学到的手艺,真能在大赛上派上用场!”在2025年度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建筑电工技能竞赛中,来自建筑行业的电工王清文凭借精湛技艺斩获第一名。他的这手“绝活”,正是在工地附近的小课堂里跟着工匠师傅学的。如今,像王清文这样“从课堂走进赛场”的工人越来越多,小课堂已成为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人才孵化站”。

  我市已构建起覆盖全行业的竞赛体系,每年开展20场市级劳动竞赛、100场市级技能竞赛,而小课堂则是竞赛的“预备役训练营”:市总工会将竞赛核心项目拆解为小课堂的专项培训模块,赛前还会组织技术能手开展针对性辅导。产改推进以来,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4.99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9.07万人次,不少人正是通过“小课堂培训—岗位练兵—竞赛获奖—技能晋升”的路径,实现了职业成长的新跨越。

  在江宁区总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旁的职工书屋,电子大屏上循环播放着当地优秀工人的成长故事:长安马自达涂装设备维修工余伟伟,从普通一线职工起步,通过小课堂学习提升技能,在长安汽车集团竞赛中获奖后迅速成长为高级技师,如今已是全国劳动模范;余培培受哥哥余伟伟影响,也主动参与小课堂学习,最终通过竞赛成长为长安马自达的又一位全国技术能手……兄弟俩的成长轨迹,也是产改借助小课堂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生动缩影。

  “竞赛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产业工人看到更多成长希望。”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学习—练兵—竞赛—成长”的就近闭环,让“提技、强技”有了明确方向和清晰路径。“不用跑远路、不用花大钱,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赛水平、强本领,还能涨工资、获荣誉,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样的好事谁能不积极?”王清文说。

  中车浦镇的“红色班组”也是受益者之一。在一次职业技能竞赛前夕,我市首位“00后”劳模史先良遇到技术瓶颈,通过小课堂的学习渠道,他的偶像——“女焊神”孙景南为他提供了关键指导。正是这次及时的帮助,让史先良成功突破瓶颈,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小课堂把产改政策的‘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真正实现了助‘工’成‘匠’。”该公司工会主席感慨道。

  如今,南京街头巷尾不断兴起的小课堂,不仅承载着产业工人的成长愿景与便利路径,更筑牢了一座城市“技能兴市”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