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层峦叠翠映碧水,红墙黛瓦待客来。据报道,曾经寂寂无闻的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塘村柏家庄,今年以来因“豆花窑咖”等一批洋溢时尚气息的小店而焕发蓬勃生机。从寂静乡野到创业热土,柏家庄的蝶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向世人昭示: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资源,同样能绽放光彩、大有作为。
曾经,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只余老人和儿童留守故土,不少农舍闲置,“空心化”现象突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则向往田园生活,追寻“诗和远方”。显然,若能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激活生态、空间等城市稀缺的资源,乡村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自会水到渠成。柏家庄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旅游开发,而是以极具特色的“乡建”模式,为我们铺展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何谓“乡建”模式?其核心在于依托本乡本土,构建“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的协同参与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乡村振兴,主体在民。唯有让村民站“C位”、唱主角,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柏家庄一方面鼓励有外出工作经历的村民回流,带回知识、技能、创意与资源等“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质项目,着力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业态。正是得益于这些从城市回归乡村的创业者,柏家庄的转型,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肌理与风貌,又浸润着现代生活的气息与审美意趣。
模式的创新,足以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从“资源闲置”到“产业兴旺”,“乡建”模式既有政府“看得见的手”科学引导,也有市场“看不见的手”灵活调节。细观柏家庄的业态便会发现,无论是窑烤面包、柴火饭,还是奶茶屋、烧烤酒吧,这些小微业态如“蚂蚁雄兵”,互补共生,共同构建起丰富而新颖的乡村消费场景。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城市文明的机械模仿,而是要以现代视角诠释乡土精神。柏家庄的实践证明,无需“伤筋动骨”,乡村亦可激发内在潜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彰显独特魅力。当乡间小路上回荡着村民的笑声与游客的赞叹,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便不再是过往的影子,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