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我们全部爱上了南京!”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程锦欣

  “南京很美,人们也很友好,我们一定会再来的!”秦淮河柔波荡漾,9月13日晚,参加2025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健儿乘坐画舫,船游十里秦淮,欣赏“桨声灯影”。(更多报道见A3版)

  晚上7时30分,大家乘坐的画舫从东水关码头始发,运动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着窗外的美景,秦淮河两岸流光溢彩,美景如画,引来大家阵阵赞叹。

  “看!岸边有古代装扮的男子在向我们打招呼,快帮我和他们拍张照!”游船上,来自剑桥大学的Erica Olsen激动地指着窗外的真人情景表演说。

  游船行进至夫子庙大照壁前。“快看,这里的墙壁上有两条龙!”Erica Olsen拍着同伴的肩膀说,“这太酷了!曾经在影视作品里才能见到的画面,竟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随着风景不断变换,游船来到白鹭洲公园。一路上彩灯高挂,一幅“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上元灯彩图”展现在大家眼前。“我觉得入夜的秦淮风光和白天一样美,都是不能错过的风景。”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卢蕴翔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韵味十分欣赏,他认为秦淮河夜晚开灯以后更有氛围感,也更有历史的“味道”,能感受到南京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

  “我一定会把南京推荐给亲朋好友,很遗憾这次我们只在南京停留5天,真希望能多待几天!”在乘坐画舫前,剑桥大学的Nimal De Silva还和队友们品尝了南京的特色美食——盐水鸭,“味道非常好!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除了小吃,他更对接下来的南京之行充满了期待,“这里的人文让我大开眼界,人们也特别友好,所以我肯定还会再来的。”

  一河激荡青春,一塔点亮感恩。9月13日晚,部分高校健儿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市民游客手持心灯齐聚塔前,共同见证塔灯点亮,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当晚,塔灯依次亮起蓝、绿、黄三色光影,分别呼应着赛艇水域、青春活力与竞技激情;塔身还投影出赛艇元素,在动态演绎中显现赛事主题——“用赛事,联结世界;用运动,打开未来”。现场,一片欢呼声在人群中响起,不少观众举起手机与心灯,记录下大报恩塔点燃青春赛艇的时刻。 

  “我们全部爱上了南京!”阿姆斯特丹大学赛艇队的舵手Richelle Rietdijk拿起手机与队友合照。她笑着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南京,她发现南京与欧洲的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美景好看、美食好吃,市民也非常热情。 

  点灯仪式后,庄重的“感恩礼”在塔下举行。大报恩寺因明成祖朱棣“报答父母之恩”而建,600多年来一直承载着“知恩、感恩、报恩”的文化底蕴。现场许多选手直言很喜欢这场感恩仪式。“我从未想到中国文化中有如此深厚的感恩传统,这让我对中国人和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外国学子感慨道。

  “在秦淮河,我感受到了南京的历史底蕴,在报恩塔下,我又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跨越千年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思考。”来自中山大学赛艇队的桨手黄钟庆说,“四恩礼”的背后,既有宏大的家国之情,也有细腻的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时间流逝,但精神依然如初。

  大报恩寺遗址以真实的“历史现场”,为中外青年读懂南京城提供了独特的场域。选手们不仅依次走访中轴线遗址、天王殿遗址、伽蓝殿遗址等遗存,还近距离与出土文物、琉璃构件进行了“数字互动”。

  “这是一段我从未有过的体验,数字技术在整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生动的认识。”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赛艇队领队表示,晚间的活动和白天的赛艇比赛一样震撼,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冲击,他希望把这样特别的体验告诉更多人,让家人朋友都能来南京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