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90后“纸三代”:把草木“种”进皮纸里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10版:南京都市圈       上一篇    下一篇

正在捞纸的程玮。受访者供图
用草本植物制作的纸张。受访者供图
《植物先生》的纸上能隐约看到植物。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在宣城泾县的一处山坳里,纸厂的蒸锅里冒着白气,程玮掀开木盖,一股混合着草木灰和树皮清香的热气扑面而来……作为皮纸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90后“纸三代”已经守着这门老手艺14年,从放弃广州的工作返乡,到把狗尾巴草等24种植物“种”进书里,他始终在做一件事:让手工皮纸不只是“纸”,更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10工作室里泡出古法匠心

  “要是没回家,现在可能还在广州对着电脑做电商运营。”程玮的手指上留下淡淡的茧子,这是常年和纸浆、树皮打交道的痕迹。2011年,远在广州的他接到家里电话,说泾县的手工皮纸快没人做了,父亲程守海年纪大了,扛不动深山里的青檀树皮,“电话里我爸没说难,但我知道,他是不想让爷爷传下来的手艺断了。”

  回家后的程玮,在自家手工作坊里隔出10平方米的小房间当研发工作室,每天跟着父亲从“挑树皮”学起,“树木精华在中间段,得把树根、树枝都去掉,比较耗时间。”考验人耐心的还有挑杂质,需要盯着构皮料上的深色小点,像捉虫一样快速捏走,“动作必须快狠准,不然杂质黏在纸上成了黑点,这张纸就废了。”

  平日里一得空,程玮就抱着国内外纸文化相关的书籍“啃”,书里记的传统制纸技法、别处的创新思路,只要让他眼前一亮,他转身就扎进工作室里动手试。他还和父亲用了两年时间,研发出一款古籍修复纸。为了让这纸能匹配老古籍的“脾气”,父子俩没少下功夫,工艺精细,纸面干净,韧性也够足,可以满足古籍修复时“不损伤原页、耐得住保存”的严苛要求。

  为二十四节气造24种纸

  2020年,一个电话给程玮出了道难题——四川人民出版社要做一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植物先生》,想让每一页纸都带着对应节气的草本植物,在全国找了多家纸厂都没人敢接。“以前只做普通皮纸,把植物‘种’进纸里,从没试过。父亲怕我做不出来,我很想挑战一下,跑进山采集了几种植物,3天做出了5个样品。”程玮说。

  最难的是找材料。白露节气要配狗尾巴草,可当时泾县的山里早就不见了狗尾巴草的踪影,网上卖的干草按根算钱,一根就要好几元,根本买不起。程玮急得四处打电话,找四川、广东的朋友去村里、山里找,“有个朋友在四川,从城里跑到农村,摘到一捆新鲜的给我寄过来。”

  为了赶进度,程玮和设计师许天琪每天凌晨4时就开工。没有标准参考,设计师就住在纸厂里,盯着纸浆里的植物状态:蜡梅花瓣要什么时候加才不烂,竹叶怎么放才能在纸上留下清晰纹路……

  最终,这本用24种手工花草纸做成的《植物先生》,不仅被评为“2020中国最美的书”,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溢价都有人买。“你看这张白露的纸,对着光能看到狗尾巴草的纹路,摸起来有细细的纤维感。”程玮翻着书说,这就是手工纸的温度,机器做不出来。

  让“古籍纸”更受年轻人喜爱

  “这年头谁还在用手工纸?”这是程玮在短视频评论区常看到的话。为了让皮纸走出“小众圈”,他把大学学的电商知识用上,拍起了制纸的日常。很多人分不清皮纸和泾县有名的宣纸,程玮在视频里解释:“宣纸是沙田稻草和青檀皮混料,洇墨快,适合大写意;皮纸比宣纸更有韧性,功能性也更强,是用单一树皮做的,洇墨慢,画小写意刚好。”他还开了研学课,让城里的孩子来纸厂体验捞纸,有个小朋友捞完纸说,“原来纸是长在水里的”,这话他记了好久。

  程玮更想让大家知道,手工纸不是只能修古籍,还能变成生活里的东西。他给年轻人做过立体藏书票,把山水图案“捞”进纸里。这种“水印”图案正是程玮自己摸索着研发出来的一种新技艺。“传统技术是通过针线把图编织在竹帘上,然后捞出图案来,但这种图案印出来比较粗糙。我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使用制版技术,用新技术把图案复刻到纸上。”程玮告诉记者,这样“捞”出来的图案更精美,就连手绘图也能手工印到手工纸上。

  他一直记得父亲的一句话:“别人都做的事你就不要去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你尽力去做。”在泾县的山村里,他依然守着那间工作室,泡在纸浆里的双手,正把千年的草木匠心,织进更多人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