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院府合作”结硕果 家门口建起 “重生驿站”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09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通讯员 金妍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脊髓损伤或许让我多了些不便,但有专业医疗的保驾护航,我依然能找回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很难相信即将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小史,此前一度瘫痪在床意志消沉,而在“院府合作”医疗模式帮助下,重绘人生图景。从瘫痪卧床到逐梦博士,从绝望崩溃到自主创业,从单一医疗到医警社联动,越来越多患者在栖霞区家门口的医疗机构获得专业脊髓损伤康复。三级医院与区政府合作,专业医疗辅以社会协同,让“安全防护网”愈发牢固。

  点亮人生新途,从瘫痪卧床到逐梦

  “若不是栖霞区医院康复团队的帮助,我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更别说读博了。”小史至今记得17岁那年遭遇脊髓损伤后的黑暗——第七胸段损伤让他大部分躯干和下肢失去知觉,青春与前程仿佛瞬间定格。2014年,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家门口的栖霞区医院寻求康复治疗,而这里正是江苏省人民医院“院府合作”重点支持的基层医疗阵地。

  接诊后,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蔡可书带领团队,为小史定制了个性化康复方案,更在他意志消沉时不断鼓励,帮他重拾梦想。如今的小史,不仅实现独立生活,还斩获国家级奖学金、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即将用所学回馈防残助残事业。当时的小史并不知道,蔡可书的另一个身份是省人医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康复治疗师。

  这样的重生故事,在栖霞区医院还有数百个。三级医院专家不仅提供技术支持,更直接下沉至基层担任区医院、康复医学科相关负责人。依托省人医专家团队,“院府合作”下的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早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的“重生驿站”,每一份改变的背后,都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

  医警社三方联动,创新为康复“加码”

  “轮椅出行过路口,一定要多留意右转车辆的盲区,这些看不见的危险,往往藏着致命的风险!”近日,栖霞区医院行政楼会议室内,脊髓损伤患者及家属围坐在一起,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栖霞区大队邓钧警官的交通安全课,结合脊髓损伤群体的出行特点,手把手教大家识别风险、规避危险。这场活动正是“院府合作”延伸出的医警社创新联动模式。

  作为活动主办方,栖霞区医院携手南京市希望之家、栖霞交管部门,打造了一场实用暖心的守护行动。活动现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与医院实习同学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小分队,耐心为每位伤友进行肺功能检测——他们深知,脊髓损伤常导致肺功能下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是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的一大难题,而精准检测与针对性锻炼,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您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来,别着急。”志愿者温柔的引导,让医疗服务多了份人文温度。

  这样的三方联动守护在“院府合作”的模式下,已逐渐成为常态。“这场活动不仅学了‘保命’知识,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位伤友的感慨,道出了医警社联动的价值:专业医疗支撑,筑牢出行安全防线,链接群体需求,三方协作让守护不再局限于病床,而是延伸到患者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为他们撑起重返社会的保护伞。

  从“无”到“强”,织就基层康复医疗服务网

  如今,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南京市医学重点专科,更承担起栖霞区“康复人才培训中心”的重任,为基层培养了大批专业康复人才。而这只是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区政府“院府合作”计划结出的第一颗硕果。

  自“院府合作”以来,区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科中,6家获评南京市级基层特色科室,3家跻身江苏省级基层特色科室,“家门口的康复服务”成为现实。从最初的基础医疗空白,到如今的“市级重点专科+社区特色科室”网络,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到“预防—康复—社会融入”全链条服务,“院府合作”的成效,正体现在每一个基层医疗阵地、每一位患者的笑容里。

  “院府合作的核心,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 省人医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而“院府合作”的模式正逐渐向全市各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