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桐
“水乡三月风光好,滁河两岸柳丝飘。九道湾村修公路……”婉转的唱词,伴着晚风飘荡在南京浦口永宁街道。近日,南京凤凰剧社编排的扬剧《九道湾》,在这里的“月半剧场”火热开演。
《九道湾》能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不只是因为它精湛的戏曲编排,更因为它是一部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自家戏”。它讲的是滁河边“宅基地让路”的真实故事,登台表演的是村里老教师、退伍军人等组成的民间表演队;而台下坐着的,也是永宁的乡里乡亲。这种“烟火气”,正是《九道湾》打动人心的根本。在这里,戏曲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可亲可近的乡音。它所承载的,也不仅仅是一段情节,更是一段记忆、一种乡愁、一个生活共同体的集体认同。
“月半剧场”自2023年创办以来,坚持每月一场公益演出,不仅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更让许多原本坐在台下的村民,有了上台当主角、唱主调的机会。剧场坐落于大桥社区的“乡邻苑”综合大厅,没有专门的后台,装潢也并不华丽,却洋溢着许多专业舞台所不及的亲切与温度。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大桥社区渐渐声名远扬,成为浦口一带小有名气的“戏曲村”。村民们也从戏曲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传承者和建设者。
把艺术的舞台搭建在乡村土地上,激活乡村内在的文化创造力,文艺便能成为凝聚乡民、传承乡土、焕发乡韵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在大桥社区之外,南京老山沿线已经悄悄兴起了一批文艺村落:赵湖“画家村”、九华“摄影之家”、青山“作家村”、江坂“书法村”……它们不是政府单方面打造的景观,而是艺术与乡村相互选择、彼此成就的结果。这些文化的种子,在广袤乡野扎下深根、破土萌芽,直到枝繁叶茂,点亮了美丽乡村的人文底色,更成为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月半剧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凝聚乡村文化共识,关键在于让更多村民从“看戏人”变为“唱戏人”,让他们站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舞台中央,运用好乡村土生土长的文艺资源、文化财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艺向往,也推动地方文化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一出戏,点亮一盏乡间的灯火;一方舞台,照见那些可知可感、可歌可唱的生活。愿更多乡音,连接你与我的心灵,让一方水土的故事,生生不息,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