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校园里静谧祥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代红书记已开启她每天的“安全巡检”。她从走廊护栏的稳固性,到操场地砖的接缝,逐一细致查看。这位从教39年的教育者,用无数个这样的清晨,守护着校园的温暖与安全。
在秦淮教育这片沃土上,像万代红这样的教师并非个例。近年来,这里相继涌现出以“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仲广群、“全国模范教师”查静、“全国优秀教师”滕之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楷模。他们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用大爱和智慧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十四五”以来,秦淮区明确提出“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一支心怀大爱、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成为秦淮教育最鲜明的底色。
大爱至善
以情怀书写育人初心
作为“天下文枢”与昔日江南贡院所在地,秦淮文脉绵长、弦歌不辍。这千年的积淀,滋养着众多的秦淮学子,也孕育出多元而鲜活的教育需求。秦淮教育人坚持“做有情怀的教育”,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位,努力让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党建引领,筑牢信仰根基。秦淮区教育系统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师德表现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引导教师言行有度、心存敬畏。通过“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持续强化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秦淮还携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榜样引领,激发前行力量。连续举办九届的“感动秦淮教育人物”评选、“秦淮教育好故事”演讲征文等活动,已成为区域师德建设的重要品牌。师德宣讲团持续走进校园,传递温暖人心的教育故事。江苏省最美班主任邵良俊,江苏省特级教师查静,江苏省模范教师王文,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王静、杨静平等先进典型持续涌现。
查静老师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创新推出“纸上微信”模式,构建轻松亲切的“纸上朋友圈”,让孩子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自由表达,为传统习作教学注入崭新活力。在她班上,曾有一位沉默内向、惧怕写作的六年级学生小浩(化名)。通过一次次“纸上的对话”,他逐渐敞开心扉,不仅作文水平大幅提升,他也变得开朗自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交到了更多朋友。“看见孩子在笔下重新认识自己、绽放笑容,这就是我做教育最大的幸福。”查静老师说。
2024年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杨静平老师,深耕心理教育一线,开创“双陪伴”家庭教育新模式,用专业与爱心陪伴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她以90分钟的倾听、21天的线上守护,成为无数家庭的“心理靠山”。一位曾因孩子严重厌学而几近崩溃的母亲回忆:“是杨老师和她团队提供的‘双陪伴’指导,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21天里,导师不仅教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更陪伴我们处理自身的焦虑。现在,孩子终于重返校园,我们的家又重新有了笑声。”由杨静平老师参与推动的《21天双陪伴:家校共护心理高危学生健康行动》荣获“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支教送教,情怀跨越山海。秦淮教师全员加入“南京教师志愿者联盟”,近年来已派出39名骨干教师远赴西藏、新疆开展长期支教,63人次名特优教师赴陕西支教。2018年,王静老师作为江苏首位援藏女教师,参与筹建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并担任首任园长,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其打造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幼儿园。自2022年7月起,栾桂圣、黄学兵、漆光宗、金尚彬、李杰等5位教师又奔赴新疆伊宁、陕西商洛等地,传递教育理念、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其中,李杰和漆光宗老师被评为2024年度援疆优秀个人。
科学规划
系统培育骨干力量
2022年9月,“秦淮区上善教师成长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区教师专业发展进入科学化、系统化新阶段。“十四五”期间,秦淮从师德建设、“区管校聘”改革、人才梯队建设及“双名工程”四大方面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发展,着力培育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乃至教育家型教师。
“种子计划”,培育未来名师。秦淮高度重视职初教师培养,每年定制全年培训方案,覆盖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课程涵盖六大模块:职业理解与规范、班级建设与活动设计、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教育科研与自主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分组研讨、实操训练、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方式,助力新教师迅速成长。
近年来,秦淮共有12人入选“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23人入选首批“南京市中小学教坛新秀支持计划”,一批教育新星正崭露头角。
“特后研修”,锻造教育精英。2023年,秦淮区举办首届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遴选35名学员,配备理论与实战双导师,以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成果提炼为路径推动教师进阶。两年来,学员们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8项、省前瞻性项目3项,发表论文47篇,开设示范课230余节,参与支教70余次,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
目前,该班已有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苏教名家”,3人晋升正高级教师,1人获“江苏最美教师”称号,4人成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获评南京市教学名师。
秦淮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慧,作为首届特后班中唯一的特教学员,她表示:“希望从特殊教育专业本身出发,研究新理念、新动态、新形势,在更高站位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成功申报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孤独症儿童教学策略研究》,成为全国13个特教立项中唯一来自基础教育学校的课题。
“名师工作室”,构建成长共同体。自2018年起,秦淮区系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明确职责义务,实施分层培养机制。工作室聚焦课堂改革,通过联盟教研、校本研修、自主研习等形式提升实效,依托课题研究、学科纽带和网络载体扩大辐射面。
目前,全区已建成省级名校长工作室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网络名师工作室各1个,市级学科和德育类名师工作室12个,区级名师工作室43个,实现学段、学科全覆盖。通过导师带徒、项目引领、成果推广等机制,一大批教科研成果以专著、论坛、公开教学等形式走向市、区舞台,真正实现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登高望远
走向“教育名家”的新境界
教师不能止步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秦淮区通过机制创新与平台搭建,全面赋能教师成长。
团队共进,携手同行。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同行者”“四有好教师”团队是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团队会聚了各学科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与优秀青年教师,是一个德才兼备、致力于立德树人的群体。他们自制微党课百节,推出“十个一”党史学习主题活动,设计梦想舞台、游友书院、校园吉尼斯等特色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助力学生迈好成长第一步。
多维研修,拓宽视野。秦淮构建了“基础+实践+个性+影响”四维研修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课堂行为改进、个人风格凝练及专业影响力扩展。同时搭建五大平台:专家引领平台、高端研修平台、课题研究平台、教学实践平台和数智交互平台,全面支持教师发展。
秦淮区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为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科学化发展,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赛课、片区德育联盟主题研修、学校德育课程和育人典型案例评选等活动,多渠道、多途径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以赛促训;通过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带头人”“德育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系列评选,提升班主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自2020年以来,秦淮区有15位教师获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位教师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位教师在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其中综合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机制创新,贯通成长通道。2021年,秦淮区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教育专项战略协议,全面拓宽教师发展路径。2022年,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推行教育硕士UGS联合培养模式,设立6所实践基地,一批秦淮名师受聘担任高校行业导师。目前,已有36名教师考入南航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实现职后学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2022年5月,秦淮与南师大心理学院合作开办“中小学心理咨询员高研班”,开展三年半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多种心理咨询流派与家庭教育指导。结业学员中,78%成为“全员关爱导师制”首席导师,覆盖全区中小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为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激发活力,“区管校聘”释放改革动能。秦淮区持续深化“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编岗动态调整机制和教师有序流动模式,显著增强校长的管理自主权与教师的参与积极性。2024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交流教师总数达260人,包括152名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为17.43%。骨干教师占比逐年提升,从2021年的46.3%增长至2024年的58.46%。这一举措有效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助力区域教育迈向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发展新阶段。秦淮区也因此成功获评国家级“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校长先行,教学引领变革。自2014年首届举办以来,秦淮区小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凝聚智慧、交流理念、分享实践的重要平台。2023年3月,论坛以“活意涌动·力场赋能”为主题,通过15位书记、校长们的课堂展示与交流研讨,展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与高品质的教育理念。现场,秦淮“活力课堂”教学主张正式发布,以“激活、启慧、续力、赋能”为核心要义,构建课堂教学矩阵,促进育人方式转型,充分激发区域教育的文化活力、生命活力和发展活力。2024年10月,在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秦淮、江宁、溧水)暨秦淮区“活力课堂”推进会上,来自9所学校的校级领导开设了教学研究课,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思辨活动的开展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实践,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碰撞中思辨、在探索中成长;4家单位围绕“活力课堂”建设的教学探索、队伍建设、数字转型、科研赋能等发展样态,描绘出“活力课堂”促进区域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行动样态,为实现教育教学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提供了“秦淮样本”。
从“三课·三常”到“双减·双新”,从“智慧生成”到“减负增效”,从“适性成长”到“活力赋能”,秦淮教育人始终以校长率先垂范、教师身体力行推动教育改革,追寻课堂新样态、师生成长新轨道、学校发展新航向,努力培育更多活泼成长的儿童,更多上善风雅的好教师,更多高品质、有幸福感的好学校,逐渐展现出秦淮教育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智慧之美与和谐之美。
培育有情怀、有智慧的上善教师,办有温度、更优质的美好教育——秦淮教育,正在新的征程上步履坚定、奋勇向前。
刁晓蓓 蒋保华 孙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