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00后”勇闯锦鲤养殖致富路
日期:09-10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肖凡
通讯员 高金军
9月9日早晨6时许,在浦口区星甸街道高庙村的锦运智慧家庭农场锦鲤养殖基地,正红、金黄、黑白相间的锦鲤悠然游弋,时而摆尾荡起涟漪,时而跃出水面。农场负责人董恩运站在土塘边,敲击着装有饲料的塑料桶,塘内的锦鲤立即全部靠了过来。
董恩运出生于2001年,是一名“00后”新农人,去年开始在浦口养殖锦鲤。基地占地面积55亩,有标准化成鱼池、孵化池、育苗池、备卖池等,集锦鲤孵化、养殖、销售等于一体,主要品种有红白、茶鲤、浅黄、单色鲤等,年产5万尾鱼苗,年产值约100万元。
“你看,底色银白缀着红纹的是红白,头顶那抹红像朱砂点染的是丹顶红白,墨色如泼墨的是大正,这几种比较受欢迎。今年我们还杂交出了新品种金黄白,鳞片颜色很漂亮。”董恩运指着水中的锦鲤向记者介绍,锦鲤能够健康生长,离不开悉心养护,9—10月是锦鲤生长关键期,每天要喂食四五次,另外还要清理鱼池、检测水质、增氧补水等。
记者看到,基地除了8个土塘,还有十余个陆基圆形池和温室大棚内的水泥塘。据介绍,土塘和水泥塘的饲养功能不一样,土塘负责育苗,养殖两个月,锦鲤生长至十余厘米的成苗时即可进入转水池杀虫杀菌,最后转入备卖池。
池中锦鲤五颜六色,尾鳍轻摆间荡起的层层涟漪把董恩运的思绪拉回2022年,那一年,他拥有了第一条锦鲤。“我的本职工作是庭院鱼池建造,现在其实算是跨了大半个行业。我从小就喜欢动物,2022年花费120元购买了两条红白锦鲤,越养越喜欢。但第二次花费6000余元买的20多条很快就养死了,我就开始琢磨起这里面的门道,想把鱼养好,于是去年4月租了这片农场,开始把爱好变成事业。”董恩运说。
创业第一年,董恩运的思路是把鱼养大养肥,经过3年黄金期生长,培养出优质、上等的锦鲤。但养殖对水质、喂养等要求很高,经验不足的他,因为细菌、病毒等问题导致锦鲤大批死亡。“这个打击对我来讲是非常大的,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年轻,就是要敢打敢拼,不服输!”董恩运说。
今年,经过反复实验和摸索,董恩运重新出发,调整养殖和销售思路,精选锦鲤品种,改善喂养方式,目前锦鲤状态良好。董恩运还把销售模式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每晚9时线上直播售卖鱼苗,销量最好的是3条和10条锦鲤套餐,大多品相较好,价位在百余元,每日销售额5000元左右,并结合线下销售30厘米以上的精品大鱼。
锦鲤看品相,价格相差很大。“每一条锦鲤的斑纹、色泽、体态都独一无二,这些差异正是决定其观赏性与售价的关键,从寻常价位到上万元的珍品,跨度悬殊。”董恩运解释道,无论是鱼苗还是成鱼,基地都要经过4到5次“选美”,优中选优才会推向市场。
经营下来,董恩运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养鱼”本身,除了锦鲤养殖销售,他还结合自己的老本行,发展庭院鱼池定制业务,从循环系统、过滤系统到净化系统,到配备各个品相的锦鲤,再加上养护服务,形成一条“建池—供鱼—运维”的可持续业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