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胡叔度,1915年出生,原名胡笃弘。1933年秋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年,作为骨干参与筹建南京学生界救国会(南京秘密学联),任执行委员。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敌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1年后进入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6年8月1日,我参加了南京秘密学联成立会。在此之前,我怀着对反动政府极为不满、认为只有推翻它中国才有出路的心情,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进步书刊,觉悟逐步提高,爱戴共产党,向往社会主义。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我迫切要求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学联成立后,把党中央抗日救国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党的指示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激发了我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学联还出了内部刊物《南京学生》。这个刊物和学联印发的文件,刊载了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毛主席的文章《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开始我们认为革命高潮即将来到。学联执委会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下达了指示。各校学联负责人根据这份指示讨论了西安事变问题,头脑才冷静下来。
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反动统治极严。经过敌人多次残酷镇压和破坏,到1935年南京地下党组织已不存在,只有少数党团员坚持斗争。南京秘密学联在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组织起来,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在学生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它的组织是严密的,内部活动是隐蔽的。后来我们觉得需要把圈子扩大,多团结一些要求抗日的爱国青年到抗日救亡活动中来。
全民族抗战爆发时正值学校暑假期间,大批学生回家,日机经常轰炸南京,居民纷纷南迁,许多学联成员也走了。学联领导研究决定,组织南京学生暑期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经过酝酿,在金陵大学礼堂召开了成立会议,到会学生有400多人。这是以南京学联成员为基础,第一次建立起的公开的全市性的学生组织。抗敌后援会搞了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下关、夫子庙等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还在中央医院办了一个首都救护训练班。后来我们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筹备“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中去了。
(参考资料:《南京党史资料》第8辑)
青年说
渡江胜利纪念馆志愿者陈杰——
历史灯火在传递中永不熄灭
当我读到胡叔度口述的《关于南京秘密学联的一些回忆》,窗外蝉鸣阵阵,正值暑期,我正伏案准备回到家乡参与“清风护苗·爱暖童心”关爱青少年儿童成长志愿活动的宣讲内容。那些80余年前在金陵大学幽暗角落中激荡的风雷,忽如明灯穿透历史尘埃,照亮了我案前的纸页与心底的使命。
字句间,1936年的金陵大学校园,弥漫着“死气沉沉”的窒闷空气,胡叔度与同伴们如同暗夜中的萤火。他们蛰伏于阎宝航先生的居所,学习文件,研究工作,集中读书;他们巧妙构筑“体群社”桥梁,以看似温和的琅琊山游学与青年问题探讨,在教会学校的森严壁垒下悄然点燃爱国星火。这盏灯,并非高悬于云端,而是扎根于青年人的心田。
“由一个爱国的、要求民主的青年走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者”——胡老在1937年秋入党时的自我剖白,如金石掷地有声。当年那些在白色恐怖下秘密传阅《八一宣言》的年轻人,他们心中的灯,由“迫切要求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的朴素情感,淬炼为“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的升华,恰是我们今日青年在讲述红色故事时,最渴望让孩子们感知的深沉力量。
如今,我站在家乡讲台前,眼前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眸。我讲述琅琊山上的青年、阎家灯下的思考、信仰如何照亮历史幽径,从救国危亡到守护新苗,从在白色恐怖下传播真理到在和平阳光下滋养心灵——时代剧变,然青年点燃灯火、照亮后来者的责任则一脉相承。
宣讲结束,一个小女孩轻轻拉着我的衣角问:“哥哥,那盏灯,现在在哪里呢?”我指向窗外夏日的朝阳,也指向她好奇的心底深处。历史灯火,在传递中永不熄灭;青年之责,在接续中愈发磅礴。当无数微光汇聚,那便是暗夜中不灭的星汉,永远为未来的孩童照亮前路——这盏灯,此刻正握在你我手中,在历史与未来的连接处,燃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组整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