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莹) “小心点,这个纸张特别脆。”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鼓岭之友”由曾在福州鼓岭生活过的包括加德纳家族、蒲天寿家族等在内的美国家族后代组成,他们的家族多与中国有着绵延百年的缘分)召集人穆言灵女士(Elyn MacInnis)将一份珍贵实物——1937年侵华日军向上海民众散发的反动传单原件,无偿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反动传单的真实用意是要求老百姓远离中国军队,宣传不要抵抗,用这种方式去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从而粉饰和掩盖他们的罪行。”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林轶南指出,这张反动传单是当年日本军队向中国民众直接发出的宣传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能够帮助后人理解当时的战争宣传和中国民众的反应。它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侵略罪行的铁证,也是研究战争宣传策略的珍贵实物。
反动传单从何而来?穆言灵介绍,这张传单来自毕乐华(Gail Harris),她的母亲柯妙玉(Muriel Caldwell)是在福建的传教士柯志仁(Harry Caldwell)的女儿。柯妙玉与丈夫毕理(John Pilley)当时是上海美国学校(SAS)的教师,无意中得到这张反动传单,便决心将它保存下来。毕乐华现已82岁,作为“鼓岭之友”,她专门委托穆言灵将这张反动传单从美国带回中国,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当天,穆言灵还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1942年出版的一期美国《生活》杂志,上面刊登了美国飞虎队援助中国抗战的照片。事实上,这并非穆言灵首次向纪念馆捐赠史料,2018年她曾将柯志仁的长子柯古井(Oliver Caldwell)在南京拍摄的一组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捐赠给纪念馆。柯古井曾是金陵大学教授,目睹并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历史不能忘记,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让年轻人懂得和平的珍贵。”穆言灵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一次次来到这里,将这些历史的见证交给可以更好保管它们的地方。今后如果找到新的实物,我还会再来。”
捐赠现场,回忆起家族与中国长达近百年的不解之缘,74岁的穆言灵满是感慨。早在20世纪40年代,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便来到福州英华学校教书,二战时期,他又作为美国空军飞虎队中尉支援了中国抗战。20世纪八九十年代,穆言灵与丈夫穆彼得在南京爱德印刷厂工作多年,与南京结下了深厚情谊。
“1988年,我们一家人刚来到南京生活,南京人民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在我们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南京人民变成了我们的朋友。这些年,每次想到南京我都很感动。”穆言灵动情地说,“可爱的南京,我们全家都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