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新生回归老校区,寻的是怎样的“脉”?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6版:评论·区街       上一篇    下一篇

  □ 刘大山

  新学期伊始,4256名2025级本科新生入住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这是时隔35年后,该校本科新生首次集体回归位于市中心的老校区就读,校方将这一举措概括为“寻脉问源”“培根铸魂”。这八个字,值得细品。

  过去二十年间,高校扩招浪潮席卷全国,一座座新校区在城市边缘拔地而起,校园空间更加宽敞,环境更加整洁、设施更加完备。但不少人也感觉到,大学的味道似乎变淡了。因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仅在于其物质载体,更在于其精神传承。

  所谓“脉”,词典的解释是“相承的系统”。具体到东大,“脉”就是这所学校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集体记忆与独特气质。它藏在大礼堂的清水砖墙和绿色琉璃瓦里,藏在六朝松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藏在“不如影里看梧桐”的斑驳时光里。当新生们坐在见证过学术争鸣的老楼里,走在曾经走过一位位大师的小路上,听着一代代口耳相传的校园传说,这本身就是教育和传承。建筑的肌理、空间的格局,甚至一草一木,都在无声诉说大学的历史传统。这种沉浸式体验,远不是新校区建几栋楼、挂几个牌子就能复刻的。

  更值得思考的是,大学之“脉”,不只关乎校园之内。所谓大学,应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问殿堂和精神家园,应是开放的、与社会互动的有机体。位于城市中的老校区,天然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物理隔阂。学生可以方便地融入城市生活,感受社会脉动;城市也能吸纳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态。如今,很多新校区地处城郊、自成一体,学生虽身在大学,生活方式却近乎“高四”“高五”,与所在城市缺乏有机联结。这种距离感,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对城市发展,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东大此次让本科生回归老校区,不仅是一次空间上的迁移,更可以看作是对大学本质的回归尝试——让学生在富有历史感的环境里求知问学,在氤氲烟火气的城市中生活成长。“寻脉问源”,寻的不仅是历史之脉,更是文化之脉、精神之脉;“培根铸魂”,“根”在大学传承,也在城市滋养,更在时代现场。

  当然,重回老校区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历史与现代的需求?如何在小空间里实现大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东大的这一举措,无疑为高校思考自身定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或许所有高校都该自问: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历史传承?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能融入社会的人才?又该如何深化学生与社会、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联系?

  寻脉问源,并非怀旧的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唯有认清来时路,才能走好脚下的路,更有力地奔赴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