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艺术于日常,化“空间”为“地方”
日期:09-09
□ 刘根生
有条消息令人眼前一亮:南京地铁站也能看画展了。近日,草场门艺术车站正式落成。与此前地铁线特色文化墙式静态艺术展示不同,此处是真正融艺术于日常生活中。这里有书画长廊,还有钢琴演奏,是个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可浸润的动态“微型艺术展馆”。换句话讲,这里不仅是个“抵达”和“离开”的站点,还是个能让人“驻足”“流连”之地。
“一旦空间得到了界定和意义,它就变成了地方。”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此言,对于今天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颇有启示意义。段义孚在其著作《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中提出,“空间”是没有生命的,“地方”则是有生命的。当“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时,才可称之为“地方”。显而易见,融艺术于日常,就是在化“空间”为“地方”。人们不仅要追求物质条件,还要追求“幸福指数”,而艺术最能唤醒人们对美好的感知,给平凡生活带来感动,使心灵得到滋润,对所在之地也会心生热爱和依恋。
还有条消息也令人眼前一亮:六合首批“艺术村长”上任。近日,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方屹等9名省市中青年文艺人才骨干,被聘为六合首批“艺术村长”,助力打造具有艺术特色的乡村集群。“艺术”与“村长”连体,“客体”成了“主体”,艺术融入了乡村日常。可以说,这对构建“村落、居民、文化、产业、景观”有机融合体,化“空间”为“地方”,在农艺融合新业态发展中提升人们幸福感,既有直接作用又有深远影响。
一个喜人现象是:南京正在深入落实“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比如,艺术化改造之后,莫愁新寓社区闲置空间变身“生活美术馆”;餐厅里赏画展,游船上品诗会,艺术走入日常生活,南艺后街的创新做法登上了《人民日报》;“金陵艺术村落”项目在有序推进中,艺术家成了“新村民”,村民成了“艺术家”,艺术常态化融入乡村生活……随着更多“空间”成“地方”,真善美也潜移默化于人们内心。因有趣率和美誉度双提升,那个“地方”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呈现出繁荣景象。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是艺术规律和使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时代需要,促使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也对艺术家和规划设计者提出了新要求。坚持“艺术为民”,认真对公众文化诉求进行艺术转译,定会使更多公共空间成为人民群众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