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热土的教育发展,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城市未来。正所谓:强国必先强教。近年来,在栖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全区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南京市提出率先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的目标,栖霞区勇担使命,精准锚定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新坐标,开启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寄予更深期待:更公平、更优质,更具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空间。面对新课题、新挑战,栖霞教育何以应答?答案写在坚定不移的初心使命里,融入“走在前、做示范”的奋进姿态中:近年来,栖霞区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协同机制,“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日臻完善;力促优质均衡,深化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等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资源辐射下沉;拥抱技术变革,建设智慧校园与未来教室,以数字化推动教学精准化、个性化、普惠化;依托仙林大学城优势,深化家校社协同,打造实践基地与科创课程,培育创新沃土;回应社会关切,完善课后服务、弹性离校、分层走班,提升育人品质与服务温度;弘扬教育家精神与行知教育思想,强化师德师风与专业成长,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系列扎实的改革举措与创新突破,共同勾勒出栖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AI赋能,闯出智慧教育新路径
2025年秋季新学期,在栖霞区装备一新的“未来教室”里,中小学生通过可视化编程轻松指挥无人机进行编队飞行,在智能实验台上训练图像识别模型;走进“金陵微校”智慧课堂,学生跨学科设计“AI+环保”的社区优建方案,在同伴互评与算法助评中不断打磨作品。这种智能化、项目化、情境化的学习模式自试点以来迅速风靡全区,成为备受师生和家长青睐的新课堂范式。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兴奋地表示:“和AI一起学习,问题越探究越多,我们都舍不得下课!”
近年来,栖霞区围绕“以智能启思维,以融合促创新”理念,系统布局“智管、智教、智学、智研”四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区—校—基地”三级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人工智能教育’绝非简单传授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及人机协同能力。”栖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双减”背景下,栖霞区依托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做好人工智能教育的“加法”,常态化开展AI项目学习与竞赛,系统构建贯通各学段的课程体系与人才早期培育机制。目前,全区已建成2间标配“未来教室”,推进22所“金陵微校”试点校开展智慧课堂实践,13所学校获评市级创新教育基地,3所入选人工智能培育校,2所更是成为中央电教馆首批智能研修平台领航培育校。
优质均衡,绘就教育公平新图景
今年春天,燕子矶新城片区、仙林大学城周边,多个教育项目建设正酣,现场一派繁忙,一批新(改扩)建学校相继封顶投入使用。
据规划,“十四五”以来,栖霞全区已建成各类学校22所,到2025年底还将新增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一大批设计先进、设施一流的现代化校园正从蓝图驶入现实,为“在家门口上好学”提供坚实支撑。
在新校频建的同时,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达成由点到面的整体均衡?
栖霞区的答案是:系统性改革与精准化托举。
“我们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策略:着力将燕子矶片区打造成南京市基础教育高地和践行行知教育思想的全国典范;将仙林片区建设成为大中小一体化育人的全国样板;同步大力实施龙潭、八卦洲等远郊教育振兴行动,推动优质资源定向输送。”栖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还出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以区域“名校”或其分校为龙头,组建12个小学教育集团、7个中学教育集团;小学按地域组建东、中、西3个发展共同体,初中成立“精深、精耕、精益”3个教研联盟,打通教、研、学全链条资源共享通道。同时,推进名校办分校、远郊校“牵手”名校、集团化治理等多元模式,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二十九中、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等开展深度合作,让优质教育基因持续向新城、远郊延伸,带动区域整体办学水平跃升。
在“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特有所教”方面,栖霞区成绩亮眼:全区拥有26所省、市优质园,成功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通过“省级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建成15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创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善学栖霞”品牌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自“十四五”以来,栖霞区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成果奖1项,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个项目入选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立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省级57项、市级160项,2024—2025年连续两年课题立项率位居全市前列,形成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课堂、以课堂促质量的良性循环。
在栖霞,优质资源持续扩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育人质量稳步跃升,优质均衡的阳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
强教必先强师,培育“大先生”队伍
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高地,栖霞区全面启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与行知教育思想建设年”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在“引才”方面,栖霞区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畅通引才通道,完善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打通引进名校优秀毕业生“快速通道”,不断做强“源头活水”。自2021年以来,全区新招聘教师820人、引进高层次教师26人,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在“内培”方面,推动师德师风长效建设,系统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践行行知思想。全区涌现出省特级教师22人、正高级教师26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人、省教学名师4人,市陶行知奖4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134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36人。
对标构建“新任—成长—骨干—带头—名师—教育家型”梯级培养路径,实施“智慧校长研修班”“青年管理干部培养对象班”“执行校(园)长研修班”等项目,联动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名优教师研修和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充电蓄能”、提质增效。
人才引进来、用得上,更要留得住。为此,栖霞区出实招、见真情:统筹推进教师待遇保障计划,完善绩效激励与津贴补助机制,向班主任、一线骨干和乡村教师倾斜;健全荣誉表彰与成长通道,强化职称评聘与培养成果衔接;创新开通“教师服务绿色通道”,组织健康体检与心理关怀,为老师们提供安家与生活支持。
如今,一支秉承行知精神、富有教育情怀、业务精湛的“大先生”队伍正在栖霞区茁壮成长,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力量。
科学规划,绘就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高质量推进江苏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实验区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全面强化“校园餐”、校服征订、教辅材料管理监督……今年以来,围绕建设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教育强区的目标,栖霞区发布了教育规划年度行动清单,重点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行动、各类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新时代“大先生”培养行动、教育布局优化行动、数字赋能教育行动、教育生态治理行动等“六大行动”,旨在以点带面、以治促优,清晰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栖霞区正努力用一系列与学生家庭息息相关的具体行动,将百姓关心、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一落到实处。
其中,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扩优提质、名师培养成为年度“关键词”。
在思政育人方面,系统构建“大思政”格局,贯通大中小思政课程群与实践链,打造一批校本德育项目与“行知课堂”。
在扩优提质方面,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突破90%,省市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92%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建设3—5个省内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优质专业,深化“善学栖霞”社区教育品牌,完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创建“国家级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教师培养方面,实施新时代“大先生”培养行动,升级“266”名师培养工程与“511”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完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矩阵,形成教师全链条成长通道。
此外,栖霞区将科学编制《栖霞区“十五五”学校建设计划》,优化学段与片区布局,精准应对“有降有升、梯次达峰”的人口趋势;推进数字赋能教育行动,建设“教育数据底座”;实施教育生态治理行动,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一项项务实举措、一张清晰蓝图,栖霞正努力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可感可及。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资源均衡到品质迭代,从一校一品到群育共进,栖霞教育人正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行走在区域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执笔绘就一幅充满创新与温度的教育新画卷。
栖霞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