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8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仆后继赴国难,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苦难与辉煌,熔铸出伟大抗战精神。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力量所在。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烈和“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用生命与热血作出无悔抉择;这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抗日英雄吉鸿昌慨然赋诗、英勇就义;这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3年3月,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战士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这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牵制和打击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不竭源泉。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将其蕴含的宝贵品质和强大力量,转化为当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规划正蓄势谋篇。南京作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全市上下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定力,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锚定“三大关键仗”“三大攻坚仗”目标任务,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赢得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