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指纹水杯是“安全神器”还是“焦虑税”?
日期:09-08
□ 魏赛男
新学期伊始,一款主打“指纹解锁”功能的儿童水杯迅速走红,成为家长们眼中的“开学必备好物”。这款定价在200元至400元的“高科技”产品,价格比普通儿童水杯高出一倍以上。它究竟是守护孩子饮水安全的“神器”,还是家长们交的“焦虑税”?
翻看商品详情页可以发现,“儿童指纹水杯”的核心卖点,精准戳中了许多家长的焦虑心理:水杯需要识别孩子的指纹才能解锁,既能防范校园里可能发生的“恶作剧”,又能杜绝“多人共杯”带来的卫生隐患,让孩子喝水更加安心;此外,部分产品还搭载蓝牙小程序,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实时查看孩子的饮水记录,将“安全”措施做到极致。
不可否认,这款产品的设计初衷有一定合理性,它敏锐捕捉到了家长对孩子校园生活的担忧,试图用科技手段为孩子的饮水安全搭建一道“防线”,但必须指出的是,其同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这种“指纹专属”设计犹如“数字围栏”,可能会削弱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自主建立人际边界感的能力;另一方面,产品需采集孩子的指纹信息,而儿童生物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安全目前仍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该产品也有不少“毛病”。例如,水杯的指纹识别灵敏度不稳定,需要频繁重录;水杯内置的电子元件,如果密封设计不到位,存在进水漏电等安全隐患;也有老师反映,水杯在电量耗尽时会“锁死”,孩子无法打开,反而影响正常饮水。
说到底,“儿童指纹水杯”之所以热销,其实是家长习惯性想用技术手段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疏离焦虑”。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感与人际边界感,从来不是靠一把“指纹锁”就能建立的。
对家长而言,与其花费数百元购买一款“高科技水杯”,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日常安全教育中——通过生活中的细致沟通,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随意借用他人的水杯,也不能轻易将自己的水杯借给别人”;通过情景模拟游戏,教孩子学会“当同学提出借水杯时,该如何礼貌且坚定地回应”。用贴近孩子认知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远比依赖科技产品更有效。
毕竟,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掌握的“技能”,从来没有“一键解锁”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