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公布的2025年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共建入选名单中,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赫然在列。这份名单遴选标准严苛,入选者皆为在基层治理创新、社区服务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和示范潜力的先进典型,含金量十足。
从昔日“工业重镇”到今日跻身国家级“幸福家园”共建序列,燕子矶街道的底气,源于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现生态蝶变后,持续探索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数智赋能、全龄服务”为核心的系统性治理模式,成功打造出具有滨江特色的“幕燕行知”基层治理品牌,让幸福成为这片热土最温暖的底色。如今,这只江畔“新生燕”,正衔来“幸福家”。
党建引领聚合力 “红色引擎”驱动共建共治共享
作为传统工业基地转型的典型区域,燕子矶街道曾面临复杂的主体协同困境。辖区内老旧厂居、商品房小区与安置房社区交织,多元治理主体并存,导致资源整合难度大、民生诉求响应效率低等众多问题。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燕子矶街道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主线,巧妙融合地域文化与红色资源,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澎湃动能。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载体升级,燕子矶街道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联动治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红链党建联盟”充分整合区域资源,街道联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陶行知纪念馆、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打造“幕燕行知”红色实境教育路线,串联历史人文与城市新貌。同时创新“政企金、产学研”协同机制,与南京市数据局、燕子矶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等共建单位深化合作,促成数据治理、项目建设等多领域务实合作。
在南化新村社区,一处名为“解忧杂货铺”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点成为基层矛盾的“终点站”。这里没有商品,售卖的是“贴心服务”和“暖心解忧”。驻区检察官、法官、律师组成“专家解忧团”,与社区热心居民组成的“草根解忧团”定期“坐堂”,从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到政策咨询,大事小情都能找到说道理、解疙瘩的地方。“以前有点小矛盾不知道找谁说,现在居民出门遛个弯就能到‘杂货铺’找‘大掌柜’们聊聊,心里敞亮多了!”南化新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冬青说,除了日常调解,“杂货铺”还定期开设“解忧小课堂”,内容涵盖反诈防骗、青少年教育、法律知识普及等,已成为社区温暖的法治文化客厅。
而在祥和雅苑社区,党建引领则体现在“三红四治”的小区治理实践中。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推动物业、业委会、志愿者“三方联动”,融合德治、法治、自治、智治。通过深入摸排,社区建立了“社区能人”档案库,组建了“物业帮帮团”“心理健康帮帮团”“法律援助帮帮团”等多支特色队伍。“我们发掘身边的热心肠、技术达人、‘法律明白人’,让‘能人’带动普通人,最终让更多普通人变成新的‘能人’,形成社区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祥和雅苑社区党委书记曹秋荣介绍,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诸多日常难题,更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凝聚了社区认同。
数字赋能提质效 “智慧大脑”守护万家灯火
步入数字时代,面对转型期社区治理的新挑战,燕子矶街道以数字化改革为关键突破口,着力构建“全域感知—全链赋能—全龄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实现精准施策、高效服务,力争让科技为民生福祉保驾护航。
在祥和雅苑社区,智慧社区的成果触手可及。针对电动车入户充电这一普遍性安全隐患,社区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识别电动车入梯行为并发出预警,并同步通知物业及相关人员及时处置。“现在电动车再也不能上楼了,明显感觉安全多了。”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该监控系统能辨别出婴儿车、玩具车、自行车及电动车等不同形态,能够精准监测到位,系统发现情况也会立即发出警报,消息会直接弹到社区工作人员手机,反应非常迅速。”曹秋荣介绍,自2021年起,社区便系统推进智能化设施升级,除了全面更新监控系统外,还强化了重点区域防控,在40余部电梯加装AI智能梯控,在14个地下室及6个地面车棚全面部署消防喷淋、烟感、温感及115处监控,筑牢安全防线。
数字赋能更体现在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上。吉祥庵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口占比超30%。面对居家养老安全挑战,社区以栖霞区“尊老金‘一张宽表’试点”为契机,依托区级一网统管平台,引入先进智能监测技术,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智能守护设备,通过先进传感技术实时监测老人活动状态,一旦检测到跌倒、长时间滞留等异常情况,系统立即向家属、社区网格员和平台发出预警,实现快速响应与救援。
在服务端,升级后的“掌上云社区”平台嵌入AI智能助手“小栖”,它能理解方言,快速精准地为居民匹配政策资源,生成个性化服务方案,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尤其是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场景造血添动力 “燕子集”点亮幸福经济
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幸福。燕子矶街道创新性地以“场景驱动+资源活化”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想的策划行动,激活滨江资源禀赋与社区内生动力,探索治理与经济发展融合互促的新路径。
今年,街道精心打造的“燕子集”品牌活动迅速走红。每月定期举办的特色市集,汇聚了地道小吃、手工艺品、创意产品,融合文化展演、非遗体验,成为吸引居民和游客的滨江消费新IP。“针对不同小区不同特点,我们提前策划,为年轻人居多的商品房小区送去饱含浓郁文化气息的演出,为老年人居多的老旧小区送去互动性较强的活动。”燕子矶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燕子集”品牌活动不仅拉动了夜间经济,更成了社区文化交流、邻里互动的新平台,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已举办过6场,场场人气十足。
更深层次的“造血”在于对人的挖掘。长期以来,燕子矶街道启动“能人计划”,系统性发掘、培育和支持社区里的“宝藏”居民——可能是擅长烘焙的宝妈、精通维修的老师傅,或是善于表达的“网红”达人。通过系统摸排,建立社区能人档案库,收录各类专业人才和热心居民。
“例如在‘燕子集’品牌活动中,除了我们和共建单位的摊位之外,街道还会根据各社区不同能人特色,邀请4—5位业主来做市集上的摊主,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为其带来一定额外收入。”工作人员介绍,街道还鼓励能人们通过直播分享技能、展示特长,“未来甚至可以带动社区微就业,打造‘家门口的创业圈’。”
展望未来绘新卷 “幕燕行知”擘画幸福新图景
此次成功入选“幸福家园行动”共建名单,对燕子矶街道而言既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对于未来的发展,街道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入选‘幸福家园’国家级共建名单,是对我们前期探索的莫大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下一步,燕子矶街道将紧紧围绕共建要求,持续深化‘幕燕行知’治理品牌,推动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燕子矶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刚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治理新范式。燕子矶街道将进一步完善“燕子矶大脑”功能架构,推动与“掌上云社区”的深度融合,拓展智慧应用场景覆盖面。重点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分析能力,构建更加精准的人口、企业、设施等基础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二是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针对人口结构特点,街道将进一步完善“一老一小一青年”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发展智慧养老;健全儿童关爱体系,拓展社区托育服务;优化青年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公寓、创业空间等配套。
三是激活社区经济,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街道将深入推进江畔创享计划、能人兴业计划和社区创客计划等“三大计划”,特别是要扩大“燕子集”品牌影响力,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完善能人培育机制,建设社区创业孵化基地;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推动创新项目落地。
“从过去到现在,燕子矶一直在积极转型发展。我们一直讲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让每一位居民,无论是老人、孩童还是年轻人,都能成为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共同绘就景美人和、业兴民乐的幸福新图景。”刘文刚说,这就是他眼中的幸福家园。
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