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大学该不该开家长会?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6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刘大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发关注。

  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事实上,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明明是已成年的大学生,却依然要开家长会,被置于学校和家长的“双重保护”之下。对此,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大学高中化”。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若脱离现实情境“坐而论道”,则未免失之空泛。

  现实情况是,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同。大学新生刚从“严管”式的高中阶段走出,一旦进入近乎“放养”式的大学校园,容易陷入目标迷失、自我松懈的情景,不利于养成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阶段有必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机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加以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角色的顺利变换,成长为兼具才能与品德的成熟个体。

  也应看到,大学家长会要有明确的边界与重心。它不必聚焦于具体成绩或个体表现,而要向家长和学生阐释学校的培养理念、学业要求与成长路径,让家长和学生理解大学教育的逻辑,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专业前景、课程设置、学术规范以及心理支持资源,既让家长安心,也促使他们配合学校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家长会只是辅助手段,大学教育的核心责任,在于通过严谨的制度设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既包括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严格的考核标准,也包括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大学之于学生,应在学业和品德上严加管理,在生活中善加引导,通过班级导师制、高校生涯规划工作坊、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律意识与人生规划能力。

  大学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家长会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其价值取决于如何实施、为何实施?是走向形式化的“控”,还是成为良性互动的“导”,需要精准设计并不断调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让实践给出答案:这种做法能否在尊重独立性的前提下,托举年轻人走好从校园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