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愿暴行永不重演,和平是当务之急”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6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这个夏天,一股特殊的参观热潮在南京涌动。据统计,今年暑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创下历年暑期接待量新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参观热潮背后,是人们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共同向往。纪念馆不再只是历史的陈述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生动课堂。

  青年群体成参观主力,在历史回望中砥砺责任担当

  纪念馆的统计数据显示,18—35周岁观众占总人数的40.56%,成为今年暑期参观的绝对主力。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许多年轻人走进纪念馆,探寻影片背后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厅内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视频前,常常围满了驻足凝神的年轻面孔。

  来自四川的向秋宇和吴俊良结伴参观后表示:“那些真实的历史照片,比电影画面更直白地展现战争的残酷,让我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也让我更真切地读懂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通过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和平,许多年轻人在历史的回望中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纪念馆首次推出“应届高考生免预约政策”,暑期累计服务近5万名高三毕业生。来自郑州的刘同学刚结束高考就前来参观:“没想到有专门的优待政策,入园流程十分顺畅。看到展厅里的文物和史料,内心满是震撼。年轻人应该扛起责任,守护历史记忆,不让它被时光冲淡。”

  这份历史责任感跨越千里。许多学生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较远省份专程前来。20岁的维吾尔族女孩艾迪拉和家人从新疆伊犁来到南京,第一站就选择了纪念馆:“这里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展厅里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让我深受触动,我也认识到当下和平来之不易。”

  家长带孩子参观,家国记忆代代相传

  值得关注的是,14—17周岁的未成年人参观占比达到12.66%。许多家长特意带孩子走进纪念馆,通过回望历史,让家国记忆融入孩子的成长历程。

  来自天津的五年级女孩席钰姗看到展厅中展示的集体屠杀地及丛葬地土罐时,十分难受:“土罐里的泥土曾见证日军的暴行,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民族伤痛。”

  八一建军节当天,来自云南的退伍军人杨先生特地带孩子走进纪念馆。杨先生说:“孩子渐渐长大,有些历史必须让他知道。希望他能记住历史,记住有国才有家。”这位退伍军人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历史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来自河南的男孩李懿哲在刻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录的“铁书”前驻足良久。他的小姨在一旁轻声说道:“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家庭。历史铁证如山,这段历史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

  这种家庭中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记忆的传承,在孩子心中悄然播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种子。南京六年级小学生宋轶楷参观后表示,将在学校“开学第一课”上分享心得,“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传承这段历史记忆。我也想和同学们共勉,珍惜学习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勤奋学习。”

  外籍观众寄语和平,齐心守护人类共同记忆

  暑期的纪念馆中,一张张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国际面孔”同样引人注目。据统计,暑期纪念馆累计接待外籍观众4300余人次,覆盖88个国家和地区。

  外籍观众人数排名前十的国家包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许多外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和平寄语,不同语言的文字传递着相同的心声: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8月19日,阿根廷驻华大使马致远一行来到纪念馆参观,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献花。马致远写下留言:“愿这个记忆之地能使这样的暴行永远不会重演,和平对世界各国来说是当务之急。”

  来自美国克雷顿大学的教授Todd Salzman和Katy Salzman夫妇暑期专程来到纪念馆参观,Katy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去了解二战中南京人民遭受的暴行。我教授中国历史,这次参观给予我很多力量,我将与学生分享这段经历。”

  8月24日上午,匈牙利媒体团一行到纪念馆参观。媒体团团长、《今日匈牙利》主编戴迈·丹尼尔很早就听闻南京大屠杀惨案,一直期待到纪念馆看一看。他说:“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日本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希望中日两国可以公开、公正地呈现这段历史,让世界各地的人知道历史真相。”

  历史的回望,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为了照亮前路。纪念馆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化传播不断推进,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日益增强,期待更多爱好和平的人们携起手来,把这段人类共同认知的历史固化下来,真正成为世界记忆,并且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