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吴云青
@光明网:#循环校服# 近日,河南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新生入学报名现场,登记即可领取的“免费校服”吸引大量网友关注。有网友表示这种做法不仅节省了资源,也减轻了负担,建议向全国推广。
微评: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可采用学校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的模式,也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鼓励探索校服循环使用机制。如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循环校服”完全可行,但要建立起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工作机制,确保循环校服干净卫生,让学生穿得放心。
@中国应急管理报:#“野景点”# 近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青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布通告,全面禁止进入青山景区未开放区域开展旅游和户外活动。这一禁令,源于一些网友发布的“青山大裂缝打卡攻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而青山大裂缝存在地质灾害等隐患。
微评:“野景点”格外诱人,与公众的猎奇心理有关,也与平台流量逻辑下的助推有关。传统景区内容难获高流量,而“野景点”更易博眼球;部分博主为赚点击量,刻意为“野景点”贴上“探险圣地”“世外桃源”的标签,放大其吸引力,对安全风险却绝口不提。对此,必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让安全警示穿透流量迷雾,打破“野景点”的美化滤镜。
@生命时报:#正骨# 当下,“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高频词,不少正骨店应需出现,美容院、养生馆也纷纷入局。然而,看似神奇的“骨关节调整”背后却暗藏诸多乱象,暴力操作、资质缺失、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时甚至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微评:中医里的“正骨”本是治疗骨折、脱位的专业诊疗技术,需持证医师在医疗机构操作;而如今许多机构提供的“正骨”,实为调治劳损的“整骨”,却被包装成“体态整形”“无痛变美”的保健服务。整治“正骨乱象”,监管部门要拿出“硬手段”,斩断虚假宣传的链条,堵住资质监管的漏洞,引导行业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
@封面新闻:#怼脸直播军训# “李某某在吗”“看一下2班孙某某”,这些呼喊声并非出自娱乐直播间,而是回荡在多所学校军训场的直播间。近日,有网友发帖投诉学校官方账号对军训学生进行“怼脸直播”。短视频平台上,不少民办学校正进行此类直播,某校工作人员宣称直播人气高达“五六万人”。
微评:学校将直播镜头对准军训中汗流浃背的未成年人,让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暴露在数万陌生人的注视下,也让学生成为吸引流量的道具和被消费的对象——这不是“展示教育成果”,而是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军训现场不能变成营销现场,有些镜头不该开启,有些边界不容逾越。
@紫金山新闻:#迟到和旷工# 最近,上海有家公司把迟到早退直接算成旷工,开除了员工,结果被法院判赔31万元。员工吴某确实多次迟到早退,但法院说了:迟到和旷工根本是两码事,公司不能自己“发明”这种坑人的制度。请看“小金快D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