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精准发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好生态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安琪

  科技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南京正聚力打好产业科技创新关键仗,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科技创新”,邀请市民、网友与专家共商良策,畅想“十五五”时期智慧新生活、科技新未来。

  公众声音——激活全域创新“引擎”,助力南京高质量发展

  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前瞻“十五五”时期,市民网友纷纷热议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推出一批可落实、可操作、有获得感的针对性支持政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市民梅先生提出建议,要科学谋划,推出一批可落实、可操作、有获得感的针对性支持政策,全面破除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要强化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平台等系统布局,形成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同时,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宣传和保护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和法治环境,形成扶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利用AI大模型,提升城市智能管理与公共安全级别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网友“清晰”建议,要充分利用AI大模型等现代科技,提升城市智能管理与公共安全级别,使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更上一层楼。

  记者探访——6G技术,助力城市智慧医疗系统再次升级

  8月21日下午,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闭幕。本届大会立足全球视野打造高端对话交流平台,加强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闭幕式上,紫金山实验室、紫金山集团联合南京市中医院、三大运营商、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合通感”)共同举行了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场景签约仪式。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合作旨在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医工”协同创新机制,依托“信息通信+AI+医疗”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破解患者就诊的痛点问题,突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逐步建成具有6G技术特色的城市智慧医疗系统,形成“场景创新”与“技术突破”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助力智慧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鑫合通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紫金山集团首个通过“拨投结合”方式孵化的产业化项目,其致力于推动紫金山实验室5G-A/6G高精度定位技术的产业化,研发5G/6G+AI定位系统,面向医院复杂环境,构建通导一体网络与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体系,突破通导融合模块、室内外无缝衔接及部署优化等核心难题,显著提升医院运行效率与协同服务能力。

  专家建言——精准发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未来5年,南京处于全面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子睿建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更需精准发力。

  立足产业端:要在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产业集群上发力

  首先抓自主可控,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规模性领域,创新组织模式,推进重大战略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次抓超前布局,以应用基础技术突破前瞻培育未来产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等未来可能发生重大变革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积蓄未来产业势能。再次抓AI赋能,以先进技术集成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面向汽车、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加强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关键领域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立足科技端:要在建强以实验室为先导的重大创新平台上发力

  南京应加强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研究制定南京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十年规划,做好全市重大平台顶层设计、科学布局、长期规划,建立“旗舰型”科创平台长周期投入机制。加快实验室体系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联合高校院所、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升建和重组,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加深产业创新平台力量融合,推进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持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合作,以形成战略性技术、战略性产品为牵引,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跨学科、跨主体科研团队开展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走出一条新型举国体制的南京路径。

  立足生态端:要在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发力

  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朋友圈”,在稳妥推进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同时,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的联合研发,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和民间组织以市场化机制运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要打造金融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制定金融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省、市、区三级国有创投平台联动机制,打造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基金集群。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学科群”,开放支持在宁高校优化学科发展体系,培育适应南京产业需求的新学科方向,鼓励重点高校建立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

  邀您参与 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

  参与方式:扫描二维码,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或拨打“听语+”征集热线025-84686006(工作日9:00—11:30,14:00—17:30),使用“听语+”征集邮箱njtingyu@163.com,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此次意见征集活动的时间为2025年6月23日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