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山
当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相遇,是墨守成规还是大胆破局?南京市越剧团以“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织造府》给出了答案:以青春之姿重构经典,以创新精神激活传统,让越剧不再是拘泥于传统的重复演绎,而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活水。
《织造府》的创作逻辑并非简单的“老戏新唱”,而是“新酒装旧瓶”——以全新的叙事视角、技术手段和美学表达,注入《红楼梦》这一经典题材的“旧容器”中。剧中,曹雪芹穿越到自己笔下的红楼世界,与书中人对话;林黛玉的死亡被赋予欢喜,薛宝钗的选择充满自省,《葬花词》首次以男腔吟唱……这些突破传统的大胆改编,并非为了颠覆而颠覆,而是以当代价值观重新解读历史与文学,让经典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
纵观越剧发展历程,其生命力的延续始终与创新探索紧密相连。从嵊县乡间的“落地唱书”到沪上舞台的“女子越剧”,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胶片电影到《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题材尝试,越剧的每一次飞跃都印证着“守正创新”的内在规律。《织造府》延续了这一剧种勇于自我更新的基因——它既是当下越剧人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一次大胆拓界。正如南京市越剧团秉持的理念,“越经典,越青春”。所谓青春,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创造力,一种敢于打破边界的勇气。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织造府》创新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本质的深刻尊重。编剧罗周提到,团队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怀有“打心底的亲近和敬意”,因此,创新始终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功底和艺术编排之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沉浸式舞台的设计、机械轨道的空间转换,并非炫技,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外化人物内心世界,实现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的叠合。
《织造府》的成功,还在于其扎根地域文化的自觉。从《乌衣巷》《凤凰台》到《织造府》,“金陵三部曲”始终以南京历史文脉为底色,将城市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曹雪芹与南京的深厚渊源、《红楼梦》与金陵文化的交织,让这部剧超越了单纯的戏曲表演,成为“六朝古都”新的文化名片。这种地域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为其他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路径。
传统文化的“破圈”,从来不是靠守旧,而是靠创新。《织造府》的创新探索证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够容纳不同时代的解读与重构。当曹雪芹在舞台上呐喊“不删了、不改了,不写了”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剧中人的释然,更是传统艺术打破枷锁、拥抱未来的宣言。
“新酒装旧瓶”,酒愈香,瓶亦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