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天刚蒙蒙亮,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的街巷还浸在晨雾里,王传宜月饼店的酥香已抢先破窗而出,刚出炉的月饼裹着热乎气,把清甜的麦香、醇厚的果仁香撒满整条街。这家店一开炉就迎来订单“井喷”,如今每日能卖出两三千块月饼,“等到中秋前,一天卖15000块都不成问题。”月饼店负责人王超笑着说。
早在8月15日,应着老主顾们的频频催促,店里就提前开炉了。自此,店里每天的热闹从清晨持续到日暮。王超的爱人周颖负责销售,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更新当日生产品种,椒盐、五仁、豆沙、莲蓉、蛋黄等口味轮番上线,其中传统五仁和椒盐月饼最为抢手。“这是昨天的订单,早上先打包一批,来不及装的下午接着装。”周颖一边整理包裹一边说,本地订单会安排送货上门,外地的则全部发快递,确保食客们尽早尝到鲜。
老师傅王传宜从24岁起便守着这门做月饼的手艺,一守就是近40年。由他手作的汊河月饼,不仅是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网红”招牌。“我们的月饼,靠的就是‘新鲜’二字。”王超大学毕业后便回店跟着父亲学艺,从芝麻现炒的火候拿捏,到馅料甜度的精准把控,早已练就一身好本事。
“新鲜”藏在每一个月饼的细节里:馅料讲究真材实料,食材优选非转基因食用油;芝麻都是现炒出来的,火候得掐准,炒老了发苦,炒嫩了不香;所有月饼坚持“3天内售罄,不留库存”,做到“今天做,明天卖”,新鲜度远超超市里的月饼。
南京江北新区的老主顾李女士每年都会买百八十个,“皮酥得一吃就掉渣,馅儿又足,尤其是五仁的,每口都是坚果香,用的油也健康,亲戚朋友都爱要。”这份香甜背后,是三代人的手艺传承。王传宜的手艺源自岳丈,也就是王超的外公,老人16岁外出学手艺,曾在南京拜师,回到来安后成为食品厂里的大师傅,王传宜便是他的徒弟之一。“正因有南京学艺的渊源,我们的月饼特别合南京人口味。”王传宜说。
这里的月饼一直追求低糖,今年的月饼糖分又比往年减少了5%左右。“现在大家都提倡饮食健康,但糖太少就没了月饼的味儿。”王超解释,团队在反复调试后,不仅让豆沙、黑芝麻等口味进一步减糖,守住了传统口感,还推出了椰蓉蔓越莓等新口味。对于购买广式月饼的顾客,王超总会贴心提醒,常温放一两天回油,饼皮变软了吃更地道,吃不完记得放冰箱,别久存。
不做宣传、只凭口碑,这家汊河老店早已成了苏皖边界的“网红”。每逢中秋节前,常有南京食客开车来采购,一买就是两三百块,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如今上海、苏州的订单也不断增多。“我们家做了几十年月饼,就想凭好味道,让老字号的汊河月饼一直香下去,也成年轻人喜欢的‘心头好’。”王超的话里,满是对手艺传承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