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的是校园餐具
“顺”走的是规则意识
日期:08-29
□ 魏赛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卖家公开以88元的价格售卖“清华紫荆色饭碗+绿色餐勺”组合,相关消息引发热议。对此,清华大学食堂工作人员回应,食堂明文规定餐具不能带出食堂,“将餐具带离后又挂网售卖的行为肯定是不被允许的”。目前,涉事商品已被平台下架。
一套印着“清华大学”标识的普通餐具,为何有人愿意为此买单?答案不言自明——购买者看重的并非餐具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附着的名校光环。这种“情怀消费”并不少见,从名校录取通知书、校徽的复制件,到课本笔记、校园文创产品,只要和名校挂钩,往往能成为热卖商品。
但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清华食堂餐具并非普通的校园周边产品,而是所有权明确无误的校园公共财物。这些餐具仅仅是供食堂循环使用的,使用者本就无权将其私自带离。将公共餐具据为己有并从中牟利,既违反了学校食堂的管理规定,也涉嫌侵占公共财产。即便这类行为只是个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校园公共财产管理中的漏洞。
事情发生后,清华大学食堂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因每日人流量大,餐具存在正常损耗”。这一说法看似合理,但必须厘清概念边界。“正常损耗”是食堂运营中可预见、可管控的成本,而“故意私自带离”则是明确的违规行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一细节也提醒校方,有必要重新审视食堂管理流程,排查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防“正常损耗”成为个别人“顺手牵羊”的借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起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实则是对“规则意识”的一次警示。餐具本身价值并不高,但公共财产的守护,恰恰依赖于每一个人对管理规则的敬畏与遵守。如果人人都以“物品不值钱”为由突破规则,再庞大的集体资源也会被蚕食殆尽。
我们期待,清华餐具遭售卖能成为一次契机,让更多人意识到,守住公共利益的底线,既需要严谨细致的管理制度,更依赖于每一位成员的自律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