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事件,
基层为何难对无理诉求说“不”?
日期:08-28
□ 孙君文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墙画,因游客投诉陷入舆论旋涡。最终,纪念馆明确表态: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鲁迅夹烟”是著名版画家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生动刻画了鲁迅先生凝神思考的形象。绍兴鲁迅纪念馆以墙画形式,让人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创作生活的真实模样,引来无数游客打卡纪念。而某位游客却投诉认为,这一墙画“误导青少年”,实际上是以当下的特定标准苛责过去的历史,既忽视了人物的历史背景,也过度放大了单一细节的影响。这样的诉求,显然缺乏合理性与必要性。
比投诉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发酵之初,相关部门的应对态度。面对这一明显缺乏合理依据的投诉,没有一个部门敢于立即亮明立场、给出明确回应。绍兴市文旅局表示,“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并且指出,鲁迅故里景区由绍兴市文旅集团管辖。绍兴市文旅集团则称,“具体通知以鲁迅故里景区为准”。绍兴鲁迅纪念馆回应,“所有意见都会向上级反映”。
这种“踢皮球”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公众的疑惑迟迟得不到解答,更是将“‘鲁迅夹烟’墙画是否需要整改”这个简单问题,演变成舆论关注的焦点,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资源内耗。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对舆情风险的过度担忧。互联网时代,每一起个体投诉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而基层对舆情风险的过度担忧,使得他们始终“慎而重之”、小心翼翼,即便明知诉求无理,也不敢轻易说“不”,生怕引发更大范围的争议。
正如“浙江宣传”所说,“公众出于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而提出的建议确须倾听,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则观点都该被悉数采纳。相关部门既要以开放姿态广纳民意,也要始终保持文化判断的定力和尊重历史的清醒。”面对群众的诉求,基层既不应漠然以对,也不能被少数缺乏依据的诉求“牵着鼻子走”,声音必须倾听,但需保持定力。
片面指责基层“缺乏担当”,显然有失公允。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探索建立投诉甄别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基层“撑腰”。唯有如此,将来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基层才能摆脱“左右为难”的境地,科学合理地予以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