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南京,打开“超”链接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3版:紫金山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市民游客在“HI啤”露营集市现场看球。 受访者供图
“夜南京 过足瘾”熙南里夏日夜经济消费季暨苏货嘉年华现场。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参观《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受访者供图
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内处处可见“苏超”元素。受访者供图
真人儿童剧《小红帽》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上演。受访者供图
南京云锦博物馆为“苏超”吉祥物“豚宝”量身定制云锦“娃娃衣”。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甜甜 王健

  本周末,又有“苏超”赛事,南京队将在客场对阵镇江队。

  刚刚过去的南京队主场对阵盐城队的比赛,刷新国内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众人数纪录。比赛进行时,一街之隔的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举行“苏超”观赛嘉年华“第113届全国糖酒会暨2025秋糖季”专场活动,全市87个“第二现场”共吸引客流量超70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超40亿元。比赛当日和前一日,全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文旅集聚区、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245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8.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同期,南京奥体中心附近的河西集团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以下简称“博览中心”)、位于城市另一端的南京旅游集团旗下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以下简称“国展中心”),也多业态并进、多展齐开,人气十足……

  “苏超”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成为推动南京“文商旅体展”欣欣向“融”的“超”链接。市民游客“丝滑转场”,一张张小票根,牵出长长消费链条;一次次“破界”实践,让“多彩”南京的魅力指数持续走高。

  过“足”瘾、添活力 文旅场景因赛而新

  球场之外,南京“有戏”。

  “苏超”前夜,博览中心剧场内,江苏人艺全新改编的真人儿童剧《小红帽》上演。GPS导航、AI、直播等现代元素巧妙融入经典故事,吸引众多家庭来到现场,开启“‘苏超’合家欢”。

  同样一票难求的,还有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举行、与赛事同时“开麦”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全国巡演·南京站。一个个从生活中抖出的“包袱”,让观众们在共鸣与共情中,记住了这个不一样的夜晚。

  南京云锦博物馆为“苏超”吉祥物“豚宝”量身定制云锦“娃娃衣”;巧妙提取云锦麒麟纹样,打造出“麒开得胜”“麟门一脚”潮玩挂件,吸引年轻游客热烈追捧。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同样因“苏超”焕发新活力。记者看到,“夜南京 过足瘾”熙南里夏日夜经济消费季暨苏货嘉年华现场好不热闹——170余年匠心传承成就一碗苏式面的奥灶馆,门内红油爆鱼面、白汤爊鸭面等上桌,赛的是“味”;门外“苏超”直播大屏上拼抢激烈、配合精妙,观众声浪四起,争的是“雄”;南京雨花茶、南通野鸡蛋、连云港野生葛粉、镇江酱醋……江苏好货过招比拼,竞的是“材”。

  场上鏖战正酣,场外且看且游。

  “8月以来酒店出租率同比增长8%,16日甚至达到98%。”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总经理助理丁涛介绍,8月散客订单间夜量同比提升51%,营收同比增长35%。

  在这里,赛事元素深入酒店场景,足球主题布置、实时直播等随处可见,凭票根还可享啤酒买一赠一和昆虫博物馆门票福利。

  从盐城赶来看球的大学生小陈告诉记者,虽然已经来过南京很多次,但这次凭借“苏超”票根,他走进了更多博物馆与景点,“因为‘苏超’,我又重新逛了一遍南京”。

  像小陈这样,手持一张球票,解锁一座城“隐藏”玩法的人不在少数。

  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监测平台显示,8月16日—17日,南京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文旅集聚区、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245万人次,同比增长28.4%,环比前一周增长14.2%。

  汇流量、促增量

  商业消费借势而兴

  60633人!8月17日的南京奥体中心让每个亲历者都印象深刻——随着体育场电子大屏显示出南京队对阵盐城队最终观赛人数,全场沸腾!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苏超”单场观赛人数纪录,更刷新了国内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众人数纪录。

  60633人或许接近南京奥体中心场馆可容纳观众的上限,但绝不是东道主热情的上限。赛场之外,街头巷尾,人们“围屏而坐”的“第二现场”,成为消费增长的“主战场”。

  金陵饭店、古南都、马祥兴、鸡鸣汤包、南京大牌档、回味等众多“南京味道”集结“第二现场”,吸引众多“路人粉”成为“气氛组”,主动为城市“站队”。

  在迪卡侬,“苏超”比赛期间,南京门店推出促销和定制化球衣活动,凭赛事门票,购物可兑换限定周边,去店里购置“OOTD”(今日穿搭),看“苏超”有了更多“仪式感”。“体育消费与赛事热度形成直接联动。”迪卡侬江苏区域总经理赵德旻告诉记者,赛事期间,足球品类客流量同比增长45%,整体客流量同比提升60%。

  夜幕降临,在江北新区桥北商圈,四大商业综合体与桥北滨江公园共同打造了5个“第二现场”,不仅设有大屏直播比赛,还精心安排了音乐会、美食市集、露营体验、亲子足球等多样活动;在百家湖商圈,啤酒节与“苏超”激情碰撞;金陵STYLE浪漫中心变身沉浸式足球文化社区;西城·夜未央运动街区内,足球爱好者们攻防转换、你来我往,享受“苏超”同款激情体验……

  哨声一落,比赛结束;消费继续,全城仍在“加时”。在南京,90分钟的足球赛被延展成了24、48、72小时目的地之旅,一张门票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客人边看球边下单,手机支付的叮咚声、“收钱方到账”的提示音,与看球的喝彩声交织,成为专属“BGM”(背景音乐)。

  相关数据显示,8月15日—17日,全市87个设置直播观赛“第二现场”的重点商场、街区、商家,消费总客流量71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3.03%,环比前一周增长21.17%;实现商品销售额40.44亿元,同比增长10.22%,环比前一周增长11.72%;消费笔数2963.83万笔,同比增长11.26%,环比前一周增长24.55%。

  链资源、聚人气

  展城融合魅力无限

  异地奔赴不仅为足球,更为新场景体验。

  “加油!加油!”在“智汇金陵·科创争鸣”首届科技竞技主题嘉年华上,被称为“机器人界奥林匹克”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展开激烈角逐,小选手们设计的机器人在展台上进行着捡球、叠塔、爬坡等“运动项目”……玄武湖畔,国展中心三展齐开,除了看机器人比拼,你还可以到2025南京首届国防军事科普展上,去VR体验区“驾驶”歼-20战机完成模拟空战,见证大国崛起;去蓝装家博会,再为生活增添一些“小确幸”。

  夜晚,展馆前的广场上,“HI啤”露营集市的各个展位亮起灯光,坐在帐篷旁边的椅子上,人们喝着啤酒撸着串,为“苏超”直播画面中的精彩瞬间欢呼、呐喊。

  赛事结束,体验未止。走进全年无休、每天开放到次日零时的德基艺术博物馆,精彩可以“续摊”——凭借“苏超”票根可免费通过手环参观《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观众“走入”古画,与533个“画中人”互动交流,沉浸式感受金陵繁华。

  网约车司机汪超发现,8月以来外地乘客数量翻倍,“很多人因‘苏超’来南京,来了却不止看球。”T3出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8月至今,南京打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环比前一个月实现20%以上的增长,其中,往返地标景点和展馆的订单量增长尤为突出。

  流量本身并不等同于增量,若缺乏有效的消费场景承接,就只是短暂的关注度。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认为,“苏超”是以体育为纽带,串联“文商旅展”多元业态的创新实践。它打破传统界限,构建“观赛+体验”消费闭环,推动“看比赛”转向“逛城市”,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增量,显著拉动消费新动能。同时,“苏超”也成为展示南京魅力与影响力的窗口,推动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消费新高地。

  体育搭台,“文商旅展”共同唱戏,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休闲选择,更让赛场上的激情自然延伸到城市生活日常之中。它制造共同话题,也提供情感联结;它唤醒城市认同,也提升生活质感——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如何让这样的融合实践持续升温、良性发展?

  对此,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指出,“苏超”作为新大众体育的典型案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营造丰富生动的叙事场景,充分展现“文商旅体展”等多业态创新融合,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场景体验保持媒体和市民的长期关注;二是不断推进人文经济业态融合的创新实践,突出群众参与链、场景体验链与商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强化不同业态跨界联动,创造更显著的人文与经济价值。他强调,归根结底,就是要让群众始终站在赛场中央,“只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掌声与欢呼才会一直响下去。”

  【记者手记】

  “苏超”链接多元场景

  呈现多彩南京

  正式名称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苏超”,早已超越比赛范畴,成为一个“超”级窗口,透视南京创新消费场景的魄力;也是一场“超”强实验,测试人文与经济如何共振共赢;更是一个“超”链接,联动整座城市的资源整合。

  它链接着场景。一座城市,不在于它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它能否让万物互联。如今,看球,也是看剧、看展、看商品、看城市。绿茵场上的激情,博物馆里的静谧,商圈夜市里的烟火气,展馆中的前沿科技……曾经彼此分隔的体验,被一张门票巧妙串联,市民游客得以在不同场景中“自由切换”。

  它更链接着人。一座城市,不在于它能吸引多少人群,而在于它是否让每个人都不虚此行。本地居民走进剧院、市集和展厅,发现身边城市的更多美好;外地游客为一场比赛而来,却为一城体验停留。他们拖着行李箱奔酒店,又握着票根逛美术馆、主题展览和文创市集——南京,不再只是旅行清单上的一个地名,而是可沉浸、可互动、可回味的生活目的地。

  归根结底,“苏超”打开的,是一座城市运营观念的“超”链接。它体现出南京正从“拥有资源”走向“盘活资源”,从“提供服务”走向“创造体验”。

  以体育赛事为牵引,把赛事的热力转化为消费的活力,把赛事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同样是一场需要花心思、下力气的比赛。谁将持续得分,谁将脱颖而出?南京,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