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明瓦廊:一巷烟火气,从“制瓦工坊”到“舌尖地标”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8版:听语+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口东晋古井,娓娓诉说着陈年往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如今的明瓦廊,成了体验金陵至味的“味觉地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街头文字介绍明瓦廊的历史和故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田诗雨 实习生 赵梓君

  多少人对美食街的印象是从明瓦廊开始?这条在南京繁华地带坐落的巷陌,不似夫子庙的灯火辉煌,亦无老门东的精工雕琢,却以一巷烟火气,悄然织就了南京人舌尖上的春秋。

  金宏兴鸭子店、易记皮肚面、金味栗子……只要说起这些店名,便仿佛有一股醇厚的香气在舌尖打转。如今,这里也成了吃货老饕体验金陵至味的“味觉地标”,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的脚步。然而,在一座座水汽升腾的锅炉边、一方方姿态各异的招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与故事?近日,“听语+”记者走进明瓦廊,带您倾听穿越几百年的老街声音。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道路上投下交错的光影,斑驳而沧桑。明瓦廊位于新街口西南侧,东北起石鼓路,西南止于大香炉,总长400多米。记者在现场看到,临街的居民楼高高低低地挨着,阳台上或摆着精心侍弄的绿植,或晾着随风飘动的织物,几丛爬山虎顺着窗沿蜿蜒而下,径直压住了楼下小店的屋檐。老人们摇着扇子,促膝而坐,时间从热闹的马路上溢出,到他们身边时也不禁放慢了脚步。

  明瓦廊的名字,藏着一段关于“透光”的智慧。附近的老人张艳玲告诉记者,明瓦廊之“明瓦”,其实是由牡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嵌于窗户或天棚上,阳光便可通入屋中。由于南京离海较远,不产牡蛎、海蚌,所以这里的明瓦大多用羊角熬胶制成,不仅具有极佳的透光性,而且坚固耐用。从明朝开始,明瓦便是富贵人家装潢的必备之物,而明瓦廊正是明瓦生产经营之地。那时,这里是官廊驻地,道路宽阔、商铺鳞次栉比,已经是重要的贸易场所。

  到了清代,无数高堂邃宇聚集在明瓦廊,因而这里一入夜便是灯火通明。吴敬梓《儒林外史》描写:“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如今,旧时的明瓦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但这里依旧热闹非凡。

  王长宽老人虽已年过80岁,却依然精神矍铄,他与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缕炊烟相伴了四十多年,对明瓦廊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在清代明瓦廊的无数豪宅中,名气最响的,非梅家莫属。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明瓦廊,有陕西会馆,又有梅文穆公祠。”梅文穆即梅瑴成,生于1681年,一名梅钰成,号循斋,又号柳下居士,清朝著名数学家。乾隆年间,年逾古稀的梅毂成在明瓦廊安度晚年,死后谥“文穆”,故明瓦廊旧居悬金字匾额“梅文穆公祠堂”。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梅宅曾为忠王李秀成的删书衙,天京被攻陷后,梅宅也在战火中遭受重创。

  “我刚搬来的时候,从福中大厦到三元巷那里一溜儿都是小商品市场,热闹得很。”今年86岁高龄的王如银老人居住在明瓦廊11号的洪公祠小区,回想起1986年自己举家迁至明瓦廊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那时过了三元巷,这里都是菜地和水塘,现在你看,平房、棚户区都变成了高楼大厦,这里也成了闹市区,多的是小吃店……”“这里的栗子店最好吃!大大的,香香的……”说到吃的,8岁小孙女自豪地扑到爷爷怀里,兴奋地讲起自己的体验,肉肉的脸颊上红扑扑的。

  一边漫步一边闲聊,时间很快到了中午时分,明瓦廊进入了它一天中最鼎盛的阶段。巷口的鸡蛋汉堡摊已飘出焦香,双层蛋液裹着肉馅,在铁板上吱吱作响;皮肚面的汤锅里翻滚着猪骨的醇厚,金黄的皮肚吸饱了汤汁,脆中带韧;鸭子店的橱窗前又排起长队,斩半只烤鸭,浇上琥珀色的卤汁,鸭皮油亮酥脆,鸭肉细嫩多汁。穿梭在各色店铺之中,不时能看见街边伫立的石碑、墙上镌刻的铭文以及巷口布置的展牌,在不经意间提醒着过路的人们,这里底蕴十足,值得你慢慢品味。

  阳光,温柔地倾洒,明瓦廊的热闹在光影中升腾、流转。那一家家小吃店,不仅是食客们味蕾的盛宴,更成了生长于斯的新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岁月更迭,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中,明瓦廊以不同的姿态在烟火中续写着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