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鲁舒婷
“织造府?江宁织造府!对此旧梦涌如潮!”8月23日晚,曹雪芹追逐风筝,见旧宅而惊呼,跟随曹公重返那座既早已远离又从未割舍的精神故园,诗韵越剧《织造府》也在首演一年后回到了它的故事发生地——南京。
台上台下,是一个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的叠合空间;场内场外,是一段跨越现实与梦境的诗意之旅。
名角和“05后”新生代演员的精彩演绎、现场满座的火爆、年轻观众天南海北的奔赴……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南京市越剧团的演出现场。
秉持着“越经典·越青春”理念的南京市越剧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当下审美的交融写下生动注脚。
青春作序
最美的年华遇见最好的舞台
“胆大!敢拼!”8月23日晚,南京保利大剧院,来自湖北的戏迷邢朝晖,看完《织造府》后,由衷地给南京市越剧团点赞。
邢朝晖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退休后,她愈发享受生活,经常去不同的城市看戏、旅游。这次特意为了《织造府》来到南京。“我多年前就关注了南京市越剧团,这次看演出,印象格外深刻。演员平均年龄30岁,不少崭露锋芒的年轻演员才20岁出头,这放在其他剧团,确实是比较少见的。”邢朝晖说。
能在《织造府》里饰演林黛玉,在青年演员殷春蕾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特别激动和忐忑,像做梦一样,没想到团里会给我们年轻演员这样难得的机会。”
2006年出生的殷春蕾来自江苏无锡,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艺校学习越剧,2022年进入南京市越剧团,能把这样一个重要角色交给入团不久的新人,足见南京市越剧团的“胆大”。
同样,主工戚派花旦的“05后”演员王柯边这两年频频亮相舞台,她是诗韵越剧《织造府》中的薛宝钗、《血手印》中的王千金、《桃花扇》中的卞玉京、《凤凰台》里的琴心、《乌衣巷》中的重锦……为了让她能更好地成长,剧团还特意从上海请来戚派名师指导她。
像这样的年轻演员,南京市越剧团有一大批。
“看着她们,我就想到了初登台的自己。”该团团长李晓旭说。
从29岁出演“金陵三部曲”第一部《乌衣巷》,到37岁出演“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织造府》;从摘得梅花奖、白玉兰奖,到成为南京市越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李晓旭一边提升个人表演功底、尝试跨界转型,一边将大量心力倾注到与年轻演员的共创作、同成长中去。
“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剧团人托举演员,为我创造了机会,深入理解戏剧内核,传递更真挚的情感。”李晓旭说。
这是南京市越剧团的优良传统。如今,作为南京市越剧团的“当家人”,李晓旭秉持着一个理念——要相信年轻人,她们有无限的可能。
于是,《织造府》一年前首演时,观众见到了十八九岁的“金陵十二钗”;今年《英雄少年》首演,同样青春的“杨家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青年演员演绎正值青春的角色,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与南京市越剧团多次合作的导演、著名京昆武生表演艺术家翁国生说。
在越剧传承这条路上,一代又一代在“传”,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涌入南京市越剧团,担起“承”的责任,让“一台好戏”走向“万家灯火”。
跨城追戏
年轻人的“文化迁徙”
许多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手持相机,排队办理寄存,这是《织造府》演出前,南京保利大剧院服务台处的有趣场景。
“以前中老年人来看戏,寄存的都是随身携带的包包、水杯,现在年轻人看戏,存的可都是‘硬货’。”工作人员笑着说。
他们都从哪里赶来?
“我从南通过来的,下午刚到。”
“我来自湖南长沙,昨天已经在南京玩一天了。”
“我从上海赶来的,这已经是‘五刷’啦!”
……
这场演出,门票销售火爆。记者在检票大厅遇见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戏迷。
在文创售卖区,记者见到了张珍珍和她14岁的儿子,这已经是她“五刷”《织造府》,被她带着“入坑”的儿子早就是李晓旭的忠实粉丝。
“第一次看《织造府》的时候,是‘外行看热闹’,只觉得故事很有创意,舞台设计得也非常美,再看时,更多是对内容的思考,感觉《织造府》为我了解《红楼梦》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张珍珍的儿子表示,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看《织造府》,“常看常新”。
随着传统戏曲不断“破圈”,“00后”“Z世代”甚至“Alpha世代”“血脉觉醒”,走进剧场成为“追戏人”。
“妈妈你看,这个演员是不是上次也演过《英雄少年》?看起来很面熟哎。”在“金陵十二钗”人形立牌前,11岁的卉卉正在跟妈妈讨论着。
卉卉说,自己从小就喜爱传统戏曲,对越剧的了解最早是通过照片和短视频接触的,那时候只觉得“越剧里的人真美啊!”因为喜爱,卉卉的妈妈带着她在各个剧院看了不少折子戏,慢慢地,她越看越爱、越看越懂,如今俨然成了一名小戏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空前的热情涌入剧场,跨城追戏,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这样的热度,证明了传统戏曲在当下仍然有市场,传统文化对年轻人别具吸引力。
“每次演出结束签售的时候,很多戏迷特意来找我们打卡拍照,我就觉得干这一行特别有意义。”“05后”演员佘颖说。
年轻的演员与年轻的戏迷之间,形成了双向奔赴。
“现在的年轻演员积累了年轻粉丝,她们就会更加自信地去享受舞台。”李晓旭介绍,在打造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该团积极拥抱新媒体。“织造府”“英雄少年”相关词条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曝光度居高不下。
年轻观众的“在场”换来了戏曲的“在线”,他们成了越剧的“自来水”,弹幕、玩梗、二创视频……玩得不亦乐乎。在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戏曲工作者用自己的探索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心,而一代又一代新观众“入戏”,是戏曲得以传承的重要一环。
文脉深耕
用越剧抒写文都“万千气象”
今年“五一”期间,南京市越剧团新创大戏越剧《英雄少年》热血预演,由该团新生代女小生出演的“杨门八子”,收获观众如潮掌声,他们发现,原来柔美的越剧也可以“又飒又美”。
越剧繁荣的关键,离不开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近年来,南京市越剧团在广阔舞台上精耕细作,不仅复排传统经典《莫愁女》《孟丽君》《玉堂春》,还打造了“金陵三部曲”和《英雄少年》等原创剧目,在不同题材、样式上进行创新拓展。
台上有永远年轻的“金陵十二钗”“杨门八子”,台下有一代代的年轻观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看戏的主力军,这也在倒逼我们不断走出‘舒适圈’,求新求变。”李晓旭说。
年轻人看戏,看的是什么?采访时,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戏曲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年轻人“打开”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审视传统戏曲的同时,更渴望理解背后的文化承载与价值内涵。
“今天的年轻人看越剧,不仅要看传承百年的四功五法,还要看时尚靓丽的文化基因。”翁国生说,年轻人的血脉觉醒为越剧写下青春注脚,这是越剧的源远流长,也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让更多人因为越剧爱上传统戏曲、触摸金陵文脉,成为南京市越剧团的追求,“金陵三部曲”就是生动实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脍炙人口的诗篇,孕育了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开篇之作《乌衣巷》,多少人因为这部剧赶来南京,感受真正的“巷中诗画”。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韵越剧第二部《凤凰台》,融入长干寺、朱雀桥等南京元素,以空灵典雅的舞台设计凸显六朝古都气质,并3次登上央视《角儿来了》栏目展演片段。
“金陵三部曲”第三部做什么?前两部戏都以地名为戏名,第三部又该取什么名字?最后,主创团队发现,曹雪芹和《红楼梦》是南京绕不过去的文学符号,决定将第三部定为《织造府》,展现南京在清代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和文化氛围。
“三部曲如同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恋’。”李晓旭说,《乌衣巷》体现了南京魏晋风流的温度,通过曲词串起南京的人文情怀;《凤凰台》展现了金陵城在大唐时期的神韵和气度,借用李白的诗词展现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气派;《织造府》则通过一个以金陵为题的著作者的角度,展现南京文学的厚重和文脉的延续。
从《乌衣巷》到《凤凰台》再到《织造府》,“金陵三部曲”皆从诗文而起,巧妙地以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别样铺展了古都金陵悠远绵长的历史文脉。“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源泉,以越剧艺术抒写文都南京的万千气象,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打造‘文学+文脉+戏剧+IP’的诗韵越剧篇章,希望让更多观众了解南京、爱上南京,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李晓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