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回忆一二·九前后的南京学运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蓝毓钟,1914年出生。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1936年参加南京学生界救国会(南京秘密学联)。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改革开放后,发起组建中国电气出口联营公司,任董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我是湖北省立高中学生。当时青年学生听到东北大片国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真是怒火万丈。在工业救国的指导思想下,1934年秋,我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

  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没有几天,我们就得到了消息。那几天,读书会几个同学,几乎天天碰头。我们都认为,眼看都要做亡国奴了,中央大学里还死气沉沉,埋头读书,这样不行。北平的同学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南京的同学要起来声援。于是,我们在12月17日中午分头到我们住的那一层楼各房间串联。当天晚上,全校学生代表二三十人聚集在饭厅旁一间平房里开会,决定在第二天上午到大礼堂召开全体同学大会。

  12月18日上午,大会如期召开,并通过了当天下午到行政院请愿的决议。下午,请愿游行由17日晚学生代表推选的后文瀚、季钟璞等组成的主席团领导。同学们五个人一排,步行到行政院。一路上,同学们呼喊了要求政府出兵抗日的口号,围观的市民很多。队伍到达国府路后街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后门时,已有几千人。

  有一天中午,后文瀚和我从校外回来,在信箱里拿到一封信,里面是一个空子弹壳,附一小条子,上写:“后小子,你又跳出来,小心你的脑袋!”我们商量,后文瀚已被敌人盯上了,不宜再公开出头,主席团由季钟璞和我出面。

  12月26日,原定全市大中学生举行联合游行示威。主席团决定下午要上街,可是校方把打钟的绳子剪断了,有一位勇敢的同学爬上了几丈高的钟架,用锤打钟,钟声响了,同学们纷纷到操场集合。这时校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军警,戒备森严。当时有100多人出了校门,被军警阻挡而回。

  一二·九运动高潮中涌现的积极分子后来都被吸收到读书会,各个学院成立了读书小组。读书会的成员都是个别吸收、逐步发展的,是半公开的组织。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外围团体,如自然科学研究会、中日问题研究会等合法团体。

  1936年8月,南京秘密学联成立,原读书会小组的成员,即成为秘密学联的成员。1937年11月,中大迁校重庆,学联成员分散到各批撤退的同学中。1938年初,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1938年5月,中大地下党支部成立。我在7月间从中大毕业后,重庆市委调我到沙磁区委任区委书记,从此就走上了新的革命征途。

  (参考资料:《南京党史资料》第15辑)

  青年说

  江苏师范大学学生郎淑娅——

  青春接力

  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蓝毓钟于1934年考入电机系,那时他还是个怀揣梦想的普通大学生。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却赋予了他们这代人特殊的使命。“小小的日本为什么敢欺侮我们偌大的中国?”蓝毓钟在回忆录中的这句叩问,让我心头一震。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还是高中学生,和我们一样怀揣着理想与信念。不同的是,我们正在为期末考试焦虑,而他们却在为民族存亡奔走呼号。这种对比,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时代使命”四个字的分量。

  蓝毓钟的时代使命是抗日救国,那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又是什么?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使命付出些什么?

  在整理史料时,一个细节令我肃然起敬:面对校方的阻挠,蓝毓钟的同学勇敢地爬上钟架敲钟集合。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不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吗?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明白了什么是“青春的接力”。他们用热血换来民族独立,而我们,则要用智慧实现民族复兴。这种接力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当我想起一二·九运动纪念雕塑时,想起雕塑上那些年轻的面庞,那些鲜活的生命仿佛又重新存在,他们时刻在提醒我们:青春的价值是永远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如今的我们正应当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蓝毓钟的口述让我深刻感到:真正的青春,既要脚踏实地学好本领,更要胸怀家国勇担使命。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组整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