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秦淮河水葫芦专项清捞攻坚行动启动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7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近期平均每天打捞水葫芦约120立方米,已接近历史峰值!”8月21日,记者从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获悉,受近期天气影响,以及秦淮河上游句容河等支流内大量水葫芦随水流下泄,外秦淮河、秦淮新河河段水葫芦蔓延,对水面环境构成一定影响。目前,该处已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水葫芦专项清捞攻坚行动。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及华南各地。其根与叶之间有一个部位膨大得像葫芦一样而得名“水葫芦”。水葫芦本身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其繁殖能力极强,只需短短几个月,就能从1株繁殖至10万株。疯长的水葫芦不但会阻断航道,还会造成水体含氧量减少,导致一些水下生物如鱼、虾等的大面积死亡,影响水下生态。

  当天5时24分,天刚蒙蒙亮,河道养护队员张凤帆等人已到达外秦淮河长干桥段河面。只见张凤帆等头戴凉帽、身着橙红色养护服,手持长约2米的捞勺,微微弯下腰,把捞勺的勺头伸入水中,装满水葫芦后,再向外轻轻一提,很快这个直径约20厘米的捞勺就被熟练地带出了水面,将水葫芦抖落在甲板上。随着他们低头、弯腰、装水葫芦、带出水、抛出……短短半小时,原本空空的船只甲板上,已经被张凤帆等人打捞出了一个“水葫芦堆”。

  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刘庆介绍,水葫芦最喜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加上在本地几乎没有天敌,因此每年一到汛期,就会在水面蔓延开来。“往年我们每天约从水中捞出水葫芦100立方米,今年特别多。”刘庆说。

  当天10时,外秦淮河七桥瓮段打捞队长周伟健正带领七八个养护队员在秦淮湾大桥下作业。大家沿8.6公里长的河两岸散开,保持每公里1个人,有的拿着捞勺、有的拿着耙子,正奋力将堆积在岸边的水葫芦往岸上拖。“水葫芦一旦脱水,再暴晒2天,就彻底枯萎了。到时其总重只有在水中时的1/10,不但变轻了还更容易转运和处理。”周伟健说,因此他们都是先将水葫芦捞上来,晾干后再转运处理。此时日头已渐渐毒辣,队员们额头上、身上全是汗,连内衣也都湿透了,周伟健赶紧招呼大家到桥洞下躲一躲,喝点汽水。

  目前,该项攻坚行动将在外秦淮河绕城公路桥、上坊门桥段设置拦阻索,拦截水面零散水葫芦并及时清捞,坚决不让水葫芦“进城”;同时7艘水面打捞船加80名河道养护队员组合式作业,最大限度遏制水葫芦扩散势头。

  当天19时30分,武定门节制闸处,打捞队员韩锐将当天最后一船水葫芦卸到岸边,并写下“东山桥至武定门节制闸河段打捞后水体状态良好”的打捞记录,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明天接着干!”韩锐说。

  接下来,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还将与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采取联合行动,在武定门节制闸前对汇集的水葫芦采用自动打捞船集中清捞,确保水葫芦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