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鲁迅同款毛背心”的文化意蕴
日期:08-25
读懂“鲁迅同款毛背心”的文化意蕴
□ 刘大山
不久前的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不仅吸引年轻人争相抢购,就连著名作家莫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等文化名人也纷纷上身示范。截至目前,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鲁迅同款毛背心”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跃升为今年以来最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件跨越百年的毛背心,为何能成为年度文化符号?在其背后,正是文创产品“于历史深处抠细节”的独特魅力。
在大众记忆中,鲁迅先生向来以“严肃冷峻”“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这款“鲁迅同款毛背心”却还原了一个更加鲜活真实的鲁迅——那个穿着毛背心在灯下写作、有着生活喜好与体温的“大先生”。这种从“神坛”到人间的转变,恰恰击中了当下年轻人渴望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连接的内心需求。有网友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也有网友说,穿上它后“写稿更快了”。这些其实都是一种通过具身认知获得的文化代入感。
“鲁迅同款毛背心”的爆火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就在于选择了恰到好处的历史细节,精准捕捉到历史影像中那份独特的生活气息——1926年秋,许广平在广州为鲁迅先生亲手编织了这件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寄到上海。鲁迅先生对其珍爱有加,穿着它上课、会友、伏案写作,“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如今,这件毛背心就珍藏于鲁迅纪念馆。
对于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让一件普通的毛背心超越了单纯的服饰范畴。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段跨越南北的爱情见证,一个文学巨匠的日常习惯,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与浪漫。正是这种蕴含着人情温度的历史细节,让文创产品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不再是一件简单的复制品,而是一个能够唤起共鸣、引发想象的文化载体,让历史以最亲切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当下,年轻人追捧传统文化,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渴望通过消费行为参与文化建构、表达身份认同。穿上“鲁迅同款”,穿的不仅仅是一件毛背心,更是一种文化人设、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某种“人间清醒”的精神宣言。这种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的文化认同,不正是当代文创的核心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款毛背心的走红,正是“拿来主义”的当代实践——从历史中拿来,为今天所用。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创产品能够深耕文化细节,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