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影《长安的荔枝》营造了一场中式美学的视觉盛宴,在品味盛唐风流之余,8月23日至24日,众多观众在江苏大剧院欣赏了由马伯庸长篇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品味秦淮河畔“画船箫鼓,昼夜不绝”的大明气象,感受明朝两京的中式美学。
从南京秦淮河的粼粼波光到北京紫禁城的琉璃金顶,从漕工粗布上的汗渍斑斑到太子蟒袍上的云纹流转,《两京十五日》的主创以近乎考据的严谨与诗意的笔触,将传统色彩体系拆解重组,让每一缕光影、每一尺绢帛都成为叙事的肌理,在方寸舞台间铺展出大明气象。
中式美学布景里的色彩隐喻
在场景的转换间,色彩的变化巧妙地烘托出不同的氛围。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暖黄光洒下时,漕工们劳作的场景被照亮,那温暖的色调仿佛是劳动者身上流淌的汗水折射出的光芒,展现出他们的艰辛与坚韧;而冷蓝光出现时,暗示着漕运背后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
“剧中多次使用长绢,通过不同颜色的长绢来指代各种事物,这一独特的舞台手法实现了物质流动与意象转化的统一,也让色彩的象征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江苏大剧院有关人士介绍。
蓝绢在舞台上轻轻舞动,象征着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运河,更是连接两京、承载着商贸、信息的纽带。
红绸如火焰般翻腾,模拟烈焰,那鲜艳的红色代表着剧中人物炽热的情感,无论是复仇的怒火,还是对正义的执着追求,都在这红绸的舞动中得以体现。
白布凝重地垂下,拟作巨石,象征着命运的重压,剧中人物在这巨石般的压力下挣扎求生,展现出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黄缎缓缓展开,隐喻龙柩,暗示着围绕皇位展开的激烈争夺。
戏曲与肢体语言中的色彩艺术
《两京十五日》将肢体语言和戏曲元素融入其中,而古代的服饰和妆容本身就是色彩的艺术。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演员们身着的戏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鲜艳明快的色彩往往属于年轻活泼的角色,而深沉庄重的颜色则对应着稳重威严的人物。演员的妆容同样讲究,通过色彩的勾勒,将人物的善恶美丑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肢体语言的表达上,色彩也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比如苏荆溪(王姿儒 饰)在明楼火海场景中,手持燃烧的灯笼冲向仇敌,此时灯光设计用冷白光突显其复仇决心,与之前暖黄光下治疗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冷白光的运用,让苏荆溪的形象更加决绝,仿佛复仇的火焰在她心中燃烧,而暖黄光则代表着她作为医者的温暖与善良。这种色彩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
中国色背后的文化内涵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对中国色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为了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剧中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暖色调传递出温暖、希望和生命力,冷色调则象征着冷静、理智和深沉。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该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当这些色彩在舞台上流转,实则是将明代的社会肌理、工艺智慧与人文精神编织成具象的视觉诗。那抹贯穿全剧的“靛蓝”,是漕河的水、是布衣的色、是少年的眸,最终汇入了紫禁城,完成从民间到朝堂的意象闭环;而无处不在的“赤”,是血、是火、是心,在历史的熔炉中淬炼出永恒的温度。
“《两京十五日》的中国色,从来不止于‘好看’。它是一把钥匙,让观众透过色彩的密码,触摸到明代的脉搏;它是一条线索,将小人物的悲欢与大时代的风云系于五色经纬之间。”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出品方之一中演院线相关人士表示。
剧中主演马鑫是南京人
宝船爆炸的巨响炸碎他的安逸,15天的亡命之旅把他从“朱瞻基”锻造成“宣德帝”。《两京十五日》讲述了明朝太子朱瞻基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亡命之旅,以曲折惊险的故事、环环相扣的剧情,以小见大地探讨历史与命运的深刻主题。剧中饰演朱瞻基的演员马鑫正是南京人。
“剧中那些在南京的场景,比如玄武湖、正阳门(现光华门)等,非常巧,都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我家就住明故宫附近,所以我当时一看剧本就觉得,哇,能饰演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幸运的事情。”马鑫表示。
南京城里人人都知道,“铁狮子”吴不平的儿子吴定缘是个浪荡子。可当他竭尽全力救起朱瞻基时,当他面对父亲时,你才懂这层“混不吝”是他的保护色。舞台上,你会看见他与太子对视时突然皱眉的疼——那是被身世与情义撕扯的痛。他的挣扎,是每个普通人在命运里的身不由己。
“我觉得不管是小说里的南京,还是现实里的南京,都是一座具有厚重历史承载的城市,包容、大气。”剧中吴定缘的饰演者吴汶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