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刘安琪
实习生 赵梓君
南京的“绿”,藏在明城墙的砖缝里,浮在月牙湖的涟漪上,缠在紫金山的云气中。作为“山水城林”的天然范本,南京正站在“十五五”生态规划的新起点。
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生态环境”,邀市民、网友、专家共话:如何让碧水蓝天成为常态,让每片绿叶、每汪清水都成为可感可触的幸福?
公众声音——协同发力,让绿色更有“生命力”
自己的家园如何建才更加美好?市民网友纷纷献策。
给每棵树办“电子身份证”
“绿化不是‘一栽了之’,得像养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市民陈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注意到,南京每年在园林绿化上投入不少,但部分区域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为此,他提出,每棵树可办“电子身份证”。用北斗系统定位全城树木,建大数据管理平台,把成活率、病虫害防治、风雪灾害应对等纳入动态监测,“让每一次修剪、每一次养护都有数据说话,考核才有硬指标”。市民孟女士认为,应该给修剪养护定“统一标准”。“什么时候修、留多高、剪什么形状,不能各街道自己定规矩。”她期待全市出台科学规范,让绿化管理既美观又符合植物生长规律,“毕竟,街头的树也是城市的‘脸面’”。
其实绿化废弃物也能变废为宝。网友“皮卡丘”说,“修剪下来的树枝、落叶,不该只是运去填埋。”他建议加大机械化科研投入,推广粉碎还田、制作有机肥等技术,“让‘废枝’变回‘养分’,实现全链条零排放”。
整合生态资源,让“生态绿肺”更多
家住仙林的网友“譬如”更关注大型生态项目的“长效生命力”。江苏园博园、中央绿脉公园等,都是南京生态修复的标杆工程。“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他希望市里能持续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强项目考核。更长远的是,他建议整合东部生态资源,打造“灵山—龙王山”生态大走廊,“让这里成为继紫金山之后,南京又一处‘生态绿肺’”。
记者探访——月牙湖的蝶变:从“臭水洼”到“城市秘境”
钟山南麓的晨光里,月牙湖正把云影揉碎在波心。8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月牙湖。此刻,湖光山色,荷花盛开,鸭子快乐地划水,鱼儿幸福地游来游去,湖边锻炼的市民相互招呼着。人与环境,和谐且美好,这里,已然成了南京人公认的“城市秘境”。
80岁的杨奶奶还记得它曾经“不好看”的样子。“20多年前,湖水是黑的,老远就能闻见腥臭味,夏天蚊子特别多。”她指着湖边的玉兰树,“那时候谁敢在这儿散步?躲都来不及。”
如今,杨奶奶每天沿着环湖步道走两圈,看保洁员清扫落叶,瞅着巡逻船打捞水面杂物。“你看这水,清得能看见小鱼游,天鹅、白鹭天天来‘打卡’。”她最感动的是“人人爱护” 的默契:“有游客掉了塑料瓶,马上有人捡;小朋友想喂天鹅,家长就教他们‘不能乱喂’。”
70多岁的李光莲大爷是这里的“生态观察员”。“你看水里那种鼓肚子、带斑点的小鱼,叫棒花鱼,水质差一点都活不了。”他往湖心一指,“刚才有大鱼翻花,扑通一声,那是水里氧气足、食多的证明。”自从2018年搬来,他总爱坐在湖边听水声,“像回到小时候乡下的河塘,踏实。”
从“臭水洼”到“生态典范”,月牙湖的蝶变藏着南京治水的密码:源头治理、系统修复、久久为功。如今,它不仅是市民的休闲地,更是城市的“生态心脏”——这样的故事,正在南京更多河湖上演。
专家献策——以系统性思维,答好“十五五”生态卷
“南京的生态账,从来不是单一指标的加减法,而是‘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术。”南京市人大环资城建委委员、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党委书记陆朝阳认为,“十五五”期间,南京可锚定3条路径,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南京样板”。
研产贯通,让科技为绿色“造血”
依托高校院所密集的优势,建绿色产业科创平台,打通“研发—转化—孵化”全链条。“比如用AI监测大气质量,用新材料治理土壤污染,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街头巷尾的‘生态利器’。”同时引进高端人才,落地龙头企业研发总部,让“南京智造”撑起绿色产业集群。
清洁低碳,给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在传统产业里嵌入新能源,在园区里建“零碳工厂”“零碳产线”。“不是简单‘减碳’,而是在转型中培育新动能。”比如钢铁厂用光伏供电,化工园搞循环经济,让支柱产业在绿色转型中更具全球竞争力。
生态韧性,让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
从“治水”到“护生态”,南京要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化蓝天保卫战,建设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就像月牙湖,不只是水清了,更要让鱼虾、鸟类、人类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推进“生态岛”建设,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更“抗造”。
立体建设,绘就“有温度”的美丽图景
立足“南北田园、中部都市”的布局,构建“美丽南京—美丽街道—美丽乡村”立体体系。“宏观上有山水城林格局,中观上有片区特色,微观上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见绿、亲水。”比如仙林的生态走廊、街头的口袋公园,都是“让美丽可触摸”的注脚。
从市民念叨的“给树办身份证”,到月牙湖的“鱼鸟共舞”,再到专家规划的“科技+生态”蓝图,南京的生态答卷,写在每双发现美的眼睛里,落在每个人守护绿的双手上。“十五五”的风正起,这座城市正以山水为纸、草木为笔,慢慢绘就一幅更动人的碧水蓝天图。
邀您参与 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
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或拨打“听语+”征集热线025-84686006(工作日9:00—11:30,14:00—17:30),使用“听语+”征集邮箱njtingyu@163.com,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此次意见征集活动的时间为2025年6月23日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