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实习生 张珊
“非常美丽,非常壮观!”8月22日,比利时骑手克劳德·布鲁尔来到南京城墙台城景区,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月19日,克劳德·布鲁尔发起“骑向上海”活动。他驾驶太阳能助力自行车,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发,沿古丝绸之路入境中国,全程超过1.2万公里,历时4个多月长途跋涉,于8月21日抵达南京。沿途他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游览南京城墙,感受古都“山水城林”之美
63岁的克劳德·布鲁尔,身材瘦削精干,十分健谈。在南京城墙台城景区,他兴致勃勃地聆听讲解员讲述南京城墙的历史故事,饶有兴致地观察脚下的一块块城砖。当得知南京城墙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计并监工时,他啧啧称奇。
“我昨天刚抵达南京,这是座非常大的城市,骑行在路上,感觉人口非常多。南京是著名的古都,我计划在南京停留几天,参观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历史名胜,好好看看这座城市。”昨天,克劳德·布鲁尔说,他在南京会一直待到8月24日,再启程去上海,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大儿子。
对于中国,克劳德·布鲁尔并不陌生,甚至可以用“亲切”来形容。“我的家乡比利时那慕尔省2000年与中国江苏省缔结友好省关系。2020年我曾乘飞机来中国看望儿子,还参加过在中国广东举行的自行车骑行活动。”克劳德·布鲁尔说。
为了庆祝大病后“重生”,开启这段“史诗般的骑行”
克劳德·布鲁尔从2004年起就爱上了骑行。2017年起,他骑着自己组装的太阳能助力自行车,参加了法国、欧洲及世界各地各种骑行拉力赛,曾经创下骑行5000公里的纪录。
2017年,克劳德·布鲁尔不幸患上癌症,与病魔顽强战斗后,2024年病情已趋于稳定,进入康复期。“为了庆祝这次‘重生’,我改变了生活哲学,不再‘等以后做’,而是‘想到就立刻做’。于是我打算花5个月时间,从布鲁塞尔出发,一路骑行去上海,完成这段‘史诗般的骑行’。沿途呼吸新鲜空气,慢慢探索风景,享受那些与当地人偶然相遇的瞬间。”
克劳德·布鲁尔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装备”——一辆装有太阳能充电板的自行车,配有两块电池。晴天时直接用太阳能充电,天气不好时就插上电源补充电量。自行车后方还挂着一辆拖车,装着他的全家福照片、行李等物品。“我随身带着指南针,基本保持每天约100公里,每周6天,持续4个多月的骑行节奏。”
“每天晚上,我都会通过网络寻找一个栖身之所,尽可能与当地人住在一起。如果没有找到住处,我就找一个安静的小角落,搭上帐篷过夜。”他说。
沿路结交中国朋友,架起中欧之间“人文桥梁”
“这次来到中国,我已经骑行超过25天,穿越5个省,行程约5000公里,沿途看到了极其丰富多样的景观。有时在戈壁沙漠,有时在陡峭的山区,有时在广阔的农田,有一天还看到了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花田,特别美丽。”克劳德·布鲁尔说,“我特意避开纯旅游路线,看到了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中国的建设速度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建高楼、修高铁,发展非常迅速。”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克劳德·布鲁尔这趟骑行之旅,也为中欧、中比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在骑行中,我交了不少中国朋友,深度感受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我把所见所闻分享给比利时的亲朋好友,强烈推荐他们来中国旅行,感觉自己就像一座‘人文桥梁’。”
此行来中国,克劳德·布鲁尔还收获了两位非常好的中国朋友——魏云浩、魏铮父子。他们在一个国际性的骑行爱好者组织中相识,这次,魏云浩和魏铮从兰州一路陪同克劳德·布鲁尔骑行来到南京,既是“骑友”也充当“翻译”,帮他处理路上遇到的突发情况。“我很欣赏他勇敢、乐观、善于挑战的性格。一路相伴骑行了20多天,我们已经成了非常亲密的伙伴。”魏铮说。
“克劳德·布鲁尔先生从布鲁塞尔骑行去上海,跨越1万多公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象征性事件。这象征着中欧之间虽然距离遥远,但通过努力和坚持,一切皆有可能,友谊之路可以联通。”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领事史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