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历史底蕴现代活力交织,让古都更有张力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刘安琪 胥欣

  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6月23日,市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依托“听语+”平台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截至8月4日,活动已征集到1000余条市民建言,字里行间满是对城市发展的热忱期待。

  即日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推出“听语圆桌会”栏目,汇聚市民、网友、专家的智慧,为南京迈向“十五五”新征程凝聚共识。本期聚焦“城市建设”,看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如何交织出古都新张力。

  公众声音——从出行便利到生活品质,共话城市建设期待

  城市建设的温度,藏在每一个市民的日常体验里。公共交通、居住环境、生活配套……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成为大家建言的焦点。

  交通提速,让出行更高效

  “地铁5号线北段通车后,我上班时间直接缩短一半!”家住江宁区竹山路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此前她每天上班需乘1号线到鼓楼站转公交车,如今乘5号线直达下关站,通勤效率大幅提升。这条线路不仅惠及沿线百万居民,更被期待带动下关滨江、山西路—湖南路等区域的发展。

  张女士的期待颇具代表性:“希望加快地铁新线建设,优化地铁与公交的换乘衔接,让新城区与主城、副城及大型枢纽的连通更顺畅。”网友“趋势”则关注“最后一公里”:“建议完善公共自行车网点,增加电动车型,同时规范共享单车停放,让短途出行更省心。”

  安居提质,让家园更舒心

  “老旧小区改造得接地气,才能真让居民满意。”市民赵先生认为,改造除了出新外观,更要聚焦排水系统、建筑安全、充电设施等实用需求。他特别提到,要破解居民协调难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搭建让业主信任的更新平台。

  针对物业难题,赵先生建议从三方面破局:推动物业服务阳光透明,补齐小区管理短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同时规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让“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优居”。

  发展提能,让城市更有吸引力

  网友“小皮爷”关注产城融合:“南京要成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得靠‘产’‘城’双向发力。”他建议同步完善轨道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南京北站建设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网友“秋秋”表示,作为集高铁、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枢纽,北站及周边商业落地需加速,同时要织密“米”字形轨道交通网,推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让城市间人员流动更便捷。

  物流领域,网友“虾米”建议整合“公—铁—水”多式联运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试点“一单制”物流,既降本增效又提升城市竞争力。

  记者实探——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密码”

  红墙灰瓦映着暖黄路灯,文艺咖啡店的香气混着老洋房的古韵——漫步颐和路街区,百年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场景正悄然交融。南京的城市建设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面貌和老市民的生活品质,记者实地探访了一些城市建设的典范。

  颐和路片区有很多特色院落、文物保护建筑,曾是独立封闭的民国建筑群,如今通过院落连通化作开放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憩、游客打卡的“生活剧场”。

  “修旧如故、与古为新”的理念,让颐和路焕发新生:数字展示馆用智慧手段解读历史,婚纱店定格当代幸福,老建筑里的新业态让“百年颐和”有了新故事。

  这样的“城市更新”案例在南京并不鲜见:小西湖街区保留老城南肌理,引入文创小店;水木秦淮变身滨水休闲带,串联起自然与人文……历史不再是封存在建筑里的记忆,而是融入日常的“可触摸的温暖”。

  专家献策——以“古今交融”勾勒“活力古都”新图景

  “南京的‘十五五’城市建设,要进一步凸显古今交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城乡规划师邓骥中认为,唯有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深度融合,才能打造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活力古都”。

  赓续文脉,让历史“活”在当下

  “历史空间不该是‘标本’,而要成为‘生活剧场’。”邓骥中建议,将历史文化、时尚体验与在地生活结合,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依托“世界文学之都”“博物馆之城”优势,用“场馆+”模式串联标志性空间群,让南京的文化魅力“近悦远来”。

  激活创新,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高校密集、科创资源丰富是南京的优势。邓骥中提出,要抓住创新回归主城机遇,推进土地混合开发,加速科创与产业融合;通过“微更新”为老城注入新功能,比如建设青年公寓、24小时生活圈、低成本创业空间,让城市成为青年逐梦的舞台。

  重塑空间,让“山水城林”可感可及

  南京“虎踞龙盘、襟江带湖”的格局独一无二。邓骥中建议,统筹生态廊道建设与老城更新,让山水之美融入城市肌理;打造“看得见、进得去、可漫步”的蓝绿网络,营造“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让“远眺山水壮阔,近观细节精致”成为日常。

  从“六朝古都”的文明内核,到“天下文枢”的当代创新,再到“山水城林”的时代之美,南京的“活力古都”建设,终将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让历史底蕴与现代脉搏同频共振,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未来的张力。

  邀您参与 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

  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或拨打“听语+”征集热线025—84686006(工作日9:00—11:30,14:00—17:30),使用“听语+”征集邮箱njtingyu@163.com,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此次意见征集活动的时间为2025年6月23日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