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苏锡常、宁镇扬:2500年前画定“都市圈”版图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B03版:风雅秦淮       上一篇    下一篇

  □ 贺云翱

  城市,是在农业聚落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重大文明成就。它是人口增殖,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分工,交通发达以及人们日益需要保护自身安全的产物。先秦时期地处江南的吴国,其城市建设开始于什么时间?建设水平又如何?按《吴越春秋》等历史文献所言,吴国城市建设开始于3000多年前商代末年的吴太伯时期。尽管比中原夏商王朝晚了1000多年,但是,从区域观点考虑,吴国的城市建设仍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特色。

  “长干古城”:城市文明的起源

  研究城市必须注意区域的开发程度,作为吴国主要疆土的宁镇山脉和太湖流域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出土的陶器、农业工具、建筑构件、纺织品和玉制品,可以和中原同期文化相媲美。

  吴国是一个由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族群共同建立的国家。传说它的建国者吴太(泰)伯是从陕西迁来的。《史记·吴太伯传》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不过,太伯、仲雍所奔之地究竟是太湖流域的无锡梅里,还是宁镇地区的今南京、镇江一带,抑或陕西虞山及其他地区,目前都还未成定论。本文暂采首说,但周人南下不会仅仅是泰伯、仲雍,而应该是一大批人。

  丹徒烟墩山西周墓中出土之《宜侯夨簋》,记载了西周康王时分封“夨”到江南“宜”地的事实,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改封江南的吴(虞)国的开始。宁镇地区包含有商代遗物的“湖熟文化”聚落遗址分布密集,人们已掌握冶铸青铜的技术,这些都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

  另外,近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主城区的秦淮河南岸西街遗址,发现了相当于商代晚期属于湖熟文化的“长干古城”遗迹,表明当时在宁镇区域已经有了城市文明的起源。

  考古学者在今天的镇江丹徒大港一带发现了多个西周早期的带土筑城垣或者壕沟的聚落遗址,这可以证实吴国的城市确实是诞生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吴国西周中期的城市遗址发现于丹阳市境内,它就是丹阳葛城遗址,附近还有珥陵城址及神河头祭祀遗址,发掘主持者李则斌、陈刚等认为,葛城可能是西周中期的吴国都城,附近相关遗址构成了吴国在西周时代的城乡聚落群。

  吴都城曾从宁镇地区向太湖平原迁移

  春秋时期,是吴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期。《史记·吴太伯传》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85年到公元前561年,时当春秋中期偏晚,这个时期,吴、楚及吴、越国家的斗争日趋激烈。《世本》云:“吴孰姑徙句吴”。汉人宋衷注曰:孰姑,寿梦也。但“句吴”为太伯始所居之名,“徙句吴”表明太伯以后国都曾改址。《吴地记》讲,“至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按此地说寿梦南迁今苏州一带。

  依当时吴、楚二国交锋之形势,以及后来吴都的发达,吴王寿梦政治中心南徙太湖平原的可能性较大。当时长江北岸的棠地(今南京六合一带)属楚,丹徒一带也滨临江边,直接受楚威胁,其地又属丘陵,不利于人口增殖之后的经济发展。太湖平原土地平旷,水草丰美,河流纵横,开发历史久远,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当时吴、越之间尚无矛盾,吴国政治中心从宁镇区域向太湖平原迁徙比较合理。考古学家张敏认为,位于今无锡和常州之间的“阖闾城”遗址是吴王阖闾时期的都城所在,而考古学家张照根、徐良高等则提出发现于今苏州木渎、胥口一带的春秋晚期古城遗址是吴国晚期“吴大城”遗址。由此可见,吴国政治中心确实存在着从宁镇地区向太湖平原逐步迁移的过程。

  春秋晚期吴都城可能在苏州古城区

  事实上,春秋时期,不仅吴都,其封邑、县邑以及边境上也广泛筑城。我们可以把吴国的城市分成五类,第一类是都城。

  史书记载,吴国最后的都城之规划出于楚人伍子胥之手。楚国的城建水平是很高的,湖北荆州的“郢都”纪南城遗址发掘资料可见一斑,伍氏世为楚官,对这些技术当然熟悉,所以《吴越春秋·阖闾》讲阖闾为都城建设委计于子胥。《吴地记》所载吴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

  吴都至少有三重城垣,即“郭”、大城和小城。这种布局在春秋战国时不乏其例,《管子·八观》称之为郭周、大城、宫垣。考古发现的北方魏都安邑、郑韩故城都基本采用这种城建制度,尤其是常州保存的属于吴国的“淹城”遗址更为典型。

  吴国的宫殿建设如何,今天已不可知,仅有《越绝书》所录:“东宫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又曰:“阖闾宫在高平里。”除了宫殿,还有一些专用于统治者的高台建筑,或在城内,或处郊区,最有名者就是姑苏台。

  吴都内设有市场。仓库也是都城内的重要物质要素,用于存放生产及生活资料。

  至于吴都的手工业状况,目前城市遗址还没有发现过作坊遗存,但是在丹徒大港孙家村遗址发现了吴国铸铜遗址。我们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吴国诸多精美青铜器等遗物上,可以设想当时城市内应有不少作坊。吴国的青铜冶炼十分著名,“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诸剑(《荀子·性恶》),常为古人称道。山西峙峪、河南辉县、湖北襄阳等地出土的吴剑,至今还锋芒犀利。

  吴都的另一种手工业应是造船。“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齐俗》),吴、越交战常用水兵,并能从海上攻齐,又开邗沟,从水道北霸中原,由此开启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因此不难想象吴国首都当时一定会有较大的造船作坊。

  2024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苏州古城区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一处春秋晚期至唐宋时期的重要生活居住类遗址,从出土文物及地层观察,文化序列特别完整,考古主持人张志清推断,秦汉会稽郡郡治应该就位于金城新村遗址周边,苏州古城区不能排除存在春秋晚期吴国都城遗存的可能性。

  常州淹城遗址可能是吴早期都城

  吴国的城市第二类是封邑。

  在常州武进有吴国的“淹城”遗址。《史记·吴太伯传》记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笔者以为“淹城”曾一度作为季札的封邑中心,关于此说,考古学家车广锦有专文论证。

  不过,在季札封延陵之前,“淹城”业已存在,并有吴国的贵族在此居住,因为季札受封于吴王余祭,时值春秋后期,而淹城遗址出土的器物时代属西周晚期、春秋前期和后期,此地发现的春秋前期的成组编钟以及精制的尊、匜诸器,绝非一般人所能拥有。与其同类的尊在丹阳城东、高淳顾陇都曾出土过,而丹阳在春秋时地属吴国云阳,高淳又正当吴国西出之通途,距顾陇不远处尚留有古城址“固城”,更远处还有位于今安徽芜湖境内的鸠兹城遗址,也是吴国的城市,我们有理由说这些城市都应是吴国显贵生活的地方。 

  季札封于延陵,不过是承继了先人们的事业,甚至有学者提出,淹城可能做过吴国的早期都城。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淹城的三道城垣并非一次筑成,至少是历代有增补,因为淹城外城东北角城垣夯土内曾发现过铁制的农具和残件,吴国铁制品目前所知发现最早者未越春秋晚期,故这段城垣应是春秋晚期以后兴筑或所修补。

  淹城有三重城垣,各垣外又有宽阔的濠沟。内城几呈方形,周仅500米,中城周约1500米,外城稍大,总长达3000余米,郊区设置墓地和少数手工业作坊,类似的城市布局在其他地区也仅发现于春秋以后。城的规模并不很大,但防御森严,城内和城外的交通仰仗船只,内城河里已发现四只独木舟,实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城市交通形式。城市如此布局,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但却可保证城内贵族的人身安全。这种城市的经济职能并不突出,它的主要生活资料依靠封邑范围内的税收以及周边其他劳动者的成果,但在政治上却为吴王管辖着大片的土地。

  和淹城规划布局类似的吴国城市遗址近年又有发现。2020年,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发现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城池遗址——吴家浜遗址,这座城池由内至外也可以分为内城、外城、郭城三重城垣。据主持考古的学者李光日说,目前已在城池内发现99口水井,水井深度达到5至6米,从水井数量来看,当时城内居住大量人口。这座城池以河为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和淹城一样,亦富有吴国江南城市交通特征。

  高淳固城是吴西部重镇

  吴国第三类城市为县、邑城。

  吴国有县、邑之设置。

  在泰州姜堰发现的天目山古城,是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的城市遗址,该城至少在春秋时期是属于吴国的城邑。这一类城市皆为吴国地方上的行政中心,有一定的居住人口,地理位置优越,如朱方县经济较发达,来自齐国的庆封在此,“富于在齐”。另据调查,溧阳县有平陵古城,高淳县固城一带有大量吴国墓葬,芜湖有鸠兹故城,若这些城址确隶吴国,那么正是其西部交通线上的重镇,也是控制今皖南地域青铜资源的交通干线城市带。

  第四类为军事城堡,这种城堡多见于吴国国都附近和吴、越国境线上,间或也存在于腹地。如武进胥城遗址,规模不大,史传原为伍子胥所建城堡。在苏州附近考古发现的有鱼城、越城等城址。经笔者参与调查,鱼城遗迹在今苏州上方山北端余脉上,东对越来溪,西城垣隐约可见。该城不适于民居,其凭高临下的形势反映了它的功能只能是御敌。

  越城遗存和鱼城隔越来溪遥遥相视,互为犄角。它的面积有18万平方米,距苏州胥门仅7公里,西北两面残留高4.5米的夯土城墙。今天,伫足于上方山麓,眺望越城、鱼城和它们附近的山峰,人们极易发现这里用城堡和河流及山地构成了吴都以南一个相当严密的防御系统。

  无锡市西南发现的阖闾城遗址,土筑,周长约1500米,有东、西两城,城垣高出地表2—3米,城内采集到几何印纹硬陶等春秋时代遗物。过去,调查者认为它是用于扼守太湖之滨防御越兵的军事性城堡,近年经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被认为可能是吴国的都城之一。

  第五类是苑囿及其他性质的城堡,此类小城堡见之于文献记载颇多。

  苏锡常、宁镇扬是当年的“都市圈”

  综上所述,吴国从太伯时仅筑三里余的小型城堡,到阖闾时能够营建周达四十余里,有数重城垣、结构复杂的大型城市,技术日渐成熟,规模不断扩大,这与它国力增长的过程相吻合。

  吴国的城市水上交通和水门的建设具有南方特点,由此得见地理环境对城市结构的影响。都城内布置着宫城及宫殿、市、仓库、手工业作坊等,郊区有苑囿和军事防御城堡,其向北有延陵、云阳、朱方等城市构成陆上交通要道,也可由水路达长江南岸的吴国起家之地和王陵区,过江到达江北的邗城、天目山城乃至淮北、中原并争霸于列国;向西经胥河去平陵、固城、鸠兹诸城,既能保障皖南青铜原料供给,又能防御楚国从长江一线来敌,还可以跨江攻打江淮之间的小国及强楚;南与越国接壤,分布着多个防御性城堡。

  水陆交通有利于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吴都属于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大,形制复杂,大城内还有小城,形成多重防御格局,不仅是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春秋时文化相对发达的大都市,齐、楚、郑、宋等国的文臣武将来到这里,协助吴王建立霸业。

  吴国境内除都城外,还有封邑、县、邑等各类城市以及军事城堡分布于各地,形成了上古时期长江下游宁镇山脉和太湖平原北部及江淮之间的城市系统,规模由于级别的不同而殊异。

  吴国的城市分布已和今天相似,吴、梅里、延陵、朱方、邗、越城(西街长干古城)、天目山城、末口、鸠兹等,分别是现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泰州、淮安、芜湖等城市所在地。其他如棠邑、云阳、固城、平陵、东武城等地,现在也还有县城的设置。可见吴国的城市建设,为后来长江下游大江南北区域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