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鸱吻腹中藏了700多年的经卷重获新生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B01版:风雅秦淮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一件在屋脊神兽鸱吻腹中藏了700多年的经卷,被发现时“骨质疏松”,残破不堪,经卷边缘甚至如被老鼠啃噬过一般。然而,经过南京博物院修复专家一年半的精心修复,终于重获新生。

  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和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馆藏一级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从全国58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

  这一经卷,藏在屋顶鸱吻腹中700多年

  还记得年初火遍全球的《哪吒2》吗?影片中玉虚宫屋脊上的神兽,便是鸱吻。而此次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馆藏一级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一件3米长的经卷便藏在了永乐宫重阳殿屋顶鸱吻腹中700多年。

  山西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以其宏伟壮丽的元代古建筑及满壁风动的壁画闻名于世。

  耸立几百年,征服无数世人的永乐宫,在60多年前,还进行了一次“乾坤大挪移”,创造了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一大奇迹。

  永乐宫原址位于芮城县邻近黄河的永乐镇,1957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永乐镇处于工程淹没区,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对永乐宫进行原物原貌整体搬迁。曾见证永乐宫初成的《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是在迁建永乐宫时,被发现于重阳殿屋脊的西鸱吻内。

  2019年,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在整理永乐宫搬迁资料时,发现近百件古籍文书。其中五件对研究永乐宫重建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经有关专家评估,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 2020年初,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南京博物院联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对这批珍贵纸质文物展开科技保护修复工作。经过一年半的精心修复,文物重焕光彩,那卷藏在鸱吻腹中700多年的经卷也得以重新展颜,在2021年7月山西博物院举办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中与观众见面了。

  “经卷是用骈文撰写的,读起来非常优美,而且最后还提到了永乐宫修建的内容,与重建碑文中记载的内容一致,由此也说明这部经书就是在修建过程中安放进去的。”据当时该展的策展人安海介绍,这部经文从装裱方式到撰写方式都非常特别,有可能还要早于元代,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抽丝剥茧,为700多年的经卷“望闻问切”

  一张近3米长的纸质经卷,不知经历了什么,破碎得如此奇特?特别是经卷边缘部分呈波浪形的残缺,一度让南博的修复人员怀疑它是否被老鼠啃噬过。

  在修复专家的眼中,经卷的保存状态甚至比一些唐代纸质文物还要差,霉菌污染严重,红霉、黑霉遍布经卷,“越到尾部的位置,污染就更严重一些。”南博文物保护部书画修复师陈思燚在拿到残破经卷时与同事一步步为文物“望闻问切”,判断病情。

  如果在自然环境中存放纸张,很难出现这样奇怪的破坏污染情况,这件文物遭遇了什么?专家们开始借助仪器,从微观层面寻找线索。

  “虽然文物整体的外形还在,但是从微观结构上看,已经完全是千疮百孔了。”南博的修复专家们在电镜照片中发现,经卷纸质严重污染、絮化、糟朽得很厉害,估计一碰就碎了。

  让专家们好奇的是,经过检测发现,经卷纸张中的钙值特别高,这说明这件文物的保存环境非常极端。

  大量的钙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么严重的内伤,又是怎么造成的?

  而这一切就要从经卷曾经“住”了700多年的“家”找原因了。鸱吻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因有避火功能,常常被安置在古代建筑屋脊的两端。这份经卷在700多年前,被放入鸱吻构件内的栅格中,周围填充了木炭和石灰,用以防潮。纸张中特别高的钙元素便来源于此。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存储形态,使经卷上下边缘损害的程度更深。对于在一个隔绝了水汽和阳光的密闭空间中度过700多年的文物来说,又是怎样一种严酷的体验呢?

  严重的病害让专家们为之揪心,但是特殊的存储环境,却也让文物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

  修复专家通过运用pH值检测、色度检测、光泽度检测、写印色料溶解性检测、显微观测、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纸张纤维分析、荧光分析、红外照相等方式对文物展开了一次全方位深入的“大体检”,为后续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妙手回春,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貌

  在鸱吻神兽腹中“住”了700多年的文物,幸运地保存下来。然而,修复之路却并非坦途,诸多棘手难题接踵而至,给修复专家带来了许多挑战。

  “落款的这个地方,纤维明显鼓起来了,在做清理的时候,就更小心地用最小号的小毛笔把它浮在上面的泥沙扫掉,再把它黏合比较紧密的地方,一点点挑掉。”陈思燚介绍道,“在清洗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像常规清洗那样直接淋洗,而是要用一张纸附在经卷上面,一点点清洗渗入的污渍,然后经卷上的文字就慢慢显现出来了,红外这类的科学仪器,它相当于给我们后期的操作提供了一个依据,让传统修复更精细。”

  除了清理污渍,还有形制存在疑问、文物本体存在大面积错位、纸张老化严重……在修理过程中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

  “它上面那个笔画跟下一页的那个位置的笔画有对应的那种感觉。”陈思燚说,在查看文献后,也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就这样经卷“断裂的筋骨”又被修复师接了上去,文物逐渐呈现出更加完整的模样。

  在残损纸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修复用纸的选择是决定修复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适配的修复用纸,需根据文物本体纸张的性能来挑选。原则上,应选取与文物本体纸张纤维类别一致,厚度、颜色和帘纹等相近的纸张作为文物修复用纸。如此,方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修复部位与文物本体的契合度,为残损纸质文物的长久保存与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纤维检测结果,南博的修复专家发现,经卷的纸纤维严重断裂,南博文物保护部副主任陈潇俐表示,“之前我们怀疑经卷纸质为檀皮,而从整个纤维的分析来看,可能更偏向于构皮纤维。”

  除了这份经卷外,一同送至南博修复的纸质文物还有:“元陕西都总管付道士张志洞执照”“元皇帝圣旨普度戒牒(含封套)付长春宫李真人”“元行尚书省断事官给太平兴国观保付执照模板”。

  文物送来时,呈现为卷装的装帧形式。南博的修复专家经观察,发现文物存在修复史。本体表面存在人为拼接粘贴贴口,且在其中四段的最右侧拼合处都出现经名和页码标识。基于这些情况,项目组推测其原始装帧形式或许并非卷装,而是以单页形式存放的。为验证这一推测,项目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考量,经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决定将当前卷装形式的文物拆分成单页形式进行存放及展览。这种单页存放形式更加有利于文物后期的保管和利用。一方面,更精准地对单页文物的特性进行环境调控和保护;另一方面,在展览展示时,能更清晰地呈现文物细节。此外,若日后发现新的证据,证实该文物原本确为卷装形式,单页存放也便于将其重新改装回卷装样式,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貌。

  南京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馆藏一级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批珍贵古籍文书的“重生”,为永乐宫重建历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力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南京博物院将继续致力于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深耕细作,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组图片由南京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