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8月15日,30名南京与伊宁青少年跨越八千里山河,在“苏韵伊情·伊路有宁”交流活动中,完成了一场文化寻根与心灵相拥的青春之旅。这场由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组支持、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活动,以南京、北京、伊宁三地为坐标,在近半个月的旅程中,让江南雅韵与边疆风情交融共生,淬炼出民族团结的耀眼光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鲜活而深刻的青春实践。
古都金陵和首都北京中的青春足迹
金陵古城的青砖黛瓦间,文化共鸣悄然生长。瞻园里,两地少年共筑微型园林,指尖的苔藓与石子勾勒出“一步一景”的江南智慧;开营仪式上,新疆舞曲与江南小调交织,旋转的裙摆与飞扬的笑声消弭了初见的陌生。甘熙宅第的绒花与新疆舞姿相遇,伊宁女孩发间颤动的绒花,成了柔美与灵动共生的见证;秦淮灯彩制作台前,伊宁女孩与南京女孩交换的小花帽与灯彩,藏着无须言说的默契。南京市博物馆的百年坡道上,滑下的少年们笑声叠着笑声;雕版印刷的“福”字在宣纸上晕开,墨香里藏着“共筑美好”的约定。历史的沉思让这份认同更添厚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默哀的少年们懂得了“和平”二字的千钧之力;共同制作的墙砖上刻下的“友谊长存”,是跨越地域的承诺。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革命文物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的航天器,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明白: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不分地域的。
从古都金陵到首都北京,青春的足迹延伸向更广阔的家国坐标。北京的晨光里,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30颗心同频跳动。当国旗升至杆顶,伊宁女孩毛梓玉的泪水里,是“我是中国人”的赤诚自豪。中国科技馆内,合作操控机械臂的南京男孩吴劲儒与伊宁男孩马博超,在齿轮转动间约定“共筑航天梦”;清华园的雨丝中,马博超“考来学航天”的誓言,是少年对强国使命的回应。故宫的瑞兽与南京的石雕、军事博物馆的“功臣号”与边疆的戍边故事,在孩子们的发现里连成一线。塞菲娅·居尔艾提指着青花瓷碗上的缠枝纹惊呼“和南京灯彩一样”,这份细微的共鸣,恰是“多元一体”最生动的注脚——无论秦淮河的桨声还是伊犁河的涛声,都在诉说同一个中国故事。
展馆内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8月10日深夜,当CZ8894航班的舷窗映出伊犁河谷的点点灯火,最终降落在新疆伊宁机场时,30名宁伊两地的青少年开始欢呼雀跃。车窗外,流淌的伊犁河夜景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一场充满爱与交流的民族团结之约,在西域璀璨的星空下,缓缓拉开了帷幕。
清晨的汉家公主纪念馆,檐角铜铃在晨风里轻响。欢迎仪式上,悠扬的歌舞传递着天山脚下的热情。南京小朋友任君桐表演的白局《秦淮好》,将江淮官话带到草原边城,与新疆歌舞相映成趣。互赠特色文创的环节里,南京的云锦书签与伊犁的刺绣花帽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简单的仪式承载着两地少年们的真情。
石榴花展览馆是伊宁市多民族文化展示馆,这座展馆宛如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伊犁多民族共居共荣的深厚历史脉络。在回族刺绣展台,南京男孩徐彬越凑近细瞧,惊讶地发现绣品上蜿蜒盘旋的缠枝纹,竟与秦淮灯彩上的装饰纹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连忙拉过身旁的伊宁男孩,激动地说道:“你看,咱们两地的花纹就像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会相互‘串门’呢!”
午后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奥斯曼草的清香漫过蓝色街巷。奥斯曼染眉习俗是新疆特有的民间美容传统,在家访体验中,伊宁男孩马博超蘸着草汁给南京女孩朱妍米描眉:“这是我们新疆特有的习俗,能让眉毛又黑又密。”沙粒画制作台前,维吾尔族大哥哥教大家用彩沙描绘当地传统民居的窗户。
六星街的手风琴声里,宁伊两地的文化对话愈发动人。伊宁孩子跳起热情的本地舞,南京女孩们立刻接上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轻盈舞步。任君桐唱着白局《秦淮好》,陈沐泽拿起印有南京文创的扇子发给执勤的警察姐姐,徐彬越则拽着游客围观南京文创:“这是秦淮灯彩纹样的书签,和伊宁的刺绣一样美!”
草原星空下的心灵共鸣
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的参观,让历史照进现实。从伊犁历史变迁,到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担当,孩子们触摸到边疆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在林则徐的雕像前,孩子们的鞠躬格外郑重。
王蒙书屋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这边风景》的书页上投下光斑。苏海娅·买买提依明给徐萌读着书中描写的伊犁赛里木湖风光的诗句,徐萌便掏出手机展示玄武湖的四季:“你看,水的样子似乎都差不多呢。”
夜幕降临时,阿克塔斯草原联欢的音乐声响起。徐萌抱着尤克里里弹起《我爱康康》,马博超说起相声快板,塞菲娅·居尔艾提拉起南京女孩的手跳起民族舞,裙摆旋转如绽放的花朵。“看,这里的星星比南京夜空的还亮!” 梁家豪指着天空大喊,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草原的风里,只剩下呼吸与心跳的共鸣。
民俗实践中的情谊沉淀
草原的清晨,在牛羊的叫声中被唤醒。赶羊群的体验成了欢乐的追逐战。南京男孩徐彬越兴奋地跑向羊群,哈萨克族牧民大叔把鞭子交到他手里:“去吧,它们知道你是朋友。” 当羊群像白云般漫过山坡,伊宁女孩塞菲娅·居尔艾提突然唱起歌谣,南京孩子们也跟着旋律轻轻哼唱。
挤牛奶的环节更是让大家跃跃欲试。伊宁女孩祝芊宸挽着袖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刚要碰到奶牛的乳房,那奶牛像是被惊扰了,突然 “啪” 地甩了甩尾巴。旁边的老牧民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往后退:“哎哟,这个可得像哄自家妹妹一样温柔,急不得呀。”当带着奶香的液体被挤进桶里,站在一旁围观的孩子们相视而笑。
馕坑前的场景更加热闹,所有人围坐在牧民家的长桌前,大家跟着哈萨克族阿嬷一起搓起面团做烤馕。不一会儿,长桌上就摆满了各种形状的馕——有歪歪扭扭的月亮形,有胖乎乎的圆饼形,还有被捏出爱心的形状。阿嬷看着这些“作品”,笑得眼角堆起皱纹:“都是好馕,马上就烤给你们吃!”
离别时的不舍与约定
离别的脚步终究来临。惠远古城中,伊犁将军府的老树见证着最后的相聚。在古人栽种的榆树前,孩子们的合影里,南京校服与伊宁民族服饰相映成趣。
解忧公主薰衣草园里,大片的薰衣草如紫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花浪,浓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兴奋地走进花海,三三两两拍着照。在制作薰衣草香包环节,薰衣草的淡雅香气被巧手的孩子们装进袋子打上结。石奕扬把袋子塞得鼓鼓囊囊,扎绳时手指绕着绳结缠了一圈又一圈,仿佛要把在伊宁的记忆都装进去。
在伊宁市金陵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结营仪式上,伊宁市委副书记、南京援疆工作组组长陈理和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博院院长李金凤共同给30名宁伊两地的孩子们颁发“交流小使者”证书。陈理还与两地的小朋友亲切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多走动,常联系,续写宁伊友谊。
机场送别时,孩子们的眼泪比笑声多。葛芯蕊抱着宝塔·库利夏提送的labubu玩偶,两人牵着手不愿松开。王熙桐的小册子上写满了大家深情的字句。马博超和石奕扬抱在一起,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谁都不说话。
飞机即将起飞时,葛芯蕊望着窗外的伊宁城,脑海中闪过宝塔·库利夏提和她牵手的画面。梁家豪摆弄着儿童手表,想给伊宁小伙伴再发一句道别的话语。一路上都笑嘻嘻的杨筠来,此刻开始抿起嘴思念马梓萱、王熙桐、马博超、宝塔、来妤欣……
“苏韵伊情·伊路有宁”,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约定。那些展馆里相握的手、草原上同唱的歌、馕坑前共揉的面团,早已将秦淮河与伊犁河的情谊拧成绳。30颗心像石榴籽紧紧相拥。这场活动的意义,也早已不止于30份友谊的缔结——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少年们掌心的温度、舌尖的甜。它证明,当青春的脚步跨越山河,文化的隔阂会化为互鉴的养分,地域的距离将凝成团结的纽带。从秦淮河到伊犁河,这场青春之约播下的种子,必将在岁月中生长为守护家国的参天大树,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臧首成 王小雨 曹鹏宇 范尔雯 汪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