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井记忆,
“微缩”指尖木作
日期:08-22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邓露洁
爆米花的机器、修自行车的车摊、卖冰棍的木箱……这些留存于几代南京人的市井记忆,以微型榫卯木作的形式“再现”。8月20日,CCTV3《文化十分》栏目聚焦南京手艺人陈和生,这位七旬老人在退休后,陆续制作近260套(件)手工木作,把爱好“玩成”非遗,在“指尖”上传承老南京城市记忆。
陈和生今年76岁,“沉迷”木作已经十余年。退休后,陈和生拾起儿时的爱好,一头扎进了木工制作中。在家中,他最爱的地方是朝北的工作室。房间不足10平方米,各色木材以及斧、锯、刨、凿、锤等工具一应俱全,陈和生经常一站就是一下午。墙上挂着一本小册子,翻开看去,密密麻麻记录了木作的名称,有的已经制作完成,有的还在搜集素材、挑选木材。
逼真、写实,是陈和生木作的一大特征。算盘珠子直径仅有3毫米,拨动起来“哗啦”作响;打开修自行车铺子的底柜,放置的是更“精致”的扳手、虎口钳、打气筒等修理工具。十余年来,陈和生做出了“黄土地”“南京老行当”“市井烟火”三个系列、近260套(件)木作,均为榫卯结构拼接木构件。儿时的市井记忆、青年时期的插队经历,都成为他作品的灵感来源。
陈和生最新完成的木作,是“南京老行当”系列的粮站。“在吉兆营和周必由巷,各有一个粮站,吉兆营粮站离我家近一点,买米打油去这个粮站多。”陈和生回忆着儿时的记忆,用榉木制作了柜台,黄杨木制作了称米桶、舀子,但制作磅秤、售油器时,因记不清细节而犯了难。
陈和生跑了好几处农贸市场,都没能找到类似器具,最终在钟灵街的一处废品收购站找到一台老磅秤,顶着烈日两次“采风”。成型的磅秤以紫光檀、绿檀为主要材料,高度仅有65毫米,游砣、挂砣仅有豆粒大小,中间还镶嵌着一条黄杨木,表示“铜制”的刻度。售油器则在江宁区远郊找到了“原型”,通体由紫光檀制作,为上提下压式。
而今,陈和生已成为玄武区非遗项目“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也更多地走出家门,在南京文化馆等地进行展览。老物件退出历史,记忆却在“指尖”停留。“我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些东西通过木作、图文好好表现出来,给年轻人留下更多记忆。”陈和生说。